
欢迎来到六汪文联“乡村记忆”的专栏。在这里,让时间慢下来,让记忆活起来。「六汪时光」——从六汪看见中国乡村的辽阔!「探秘非遗」——聆听跨越千年的技艺回响!
点击关注,与我们同行!

【编者按:李春波先生与六汪有缘,他是《大沟民俗风情录》的作者之一(大沟,六汪镇的一个村庄)。他的《古稀感怀》以作者七十载人生历程为主线,回顾从饥馑岁月中以野菜粗粮充饥求生,到特殊时期历经学业中断、务农劳作的艰辛;从大学深造、首创 “逆反心理” 一词的学术突破,出版《劝导说服的艺术》,到车祸致残后以左手坚持工作二十三载的坚韧。退休后调养身体、笔耕不辍,将童年回忆结集为《滋味童年》。文中细数五重厚幸:父母教诲、求学坎坷终有成、妻子不离不弃、亲历时代变革、安享和平岁月。作者以豁达态度直面人生,既抒发对父母、亲友、时代的感恩,也传递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沧桑岁月雕琢出的睿智与超脱。语言上,文言与白话相映成趣,文采斐然。经李春波先生同意,刊于此,敬请品读!】
古稀感怀
李春波
吾年七十既满,步入古稀残岁。望桑榆之暮景,知前路之渐黯,既无挟飞仙以遨游之能,亦无抱明月而长终之力,独哀生命之须臾,空羡长江之无穷。往事涌于心海,激起万千感慨,遂付诸文字,一吐为快。
垂髫之年,连遭三载饥馁,与五亿同胞共罹苦厄,赖树叶、谷糠、野菜、地瓜叶、茅草根、苞米核之属,勉强糊口,苟延残喘于世。

稍长,躬逢特殊之期。身佩红袖章,意气风发,神气十足;高唱语录歌,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屡食忆苦饭,不以为然,未觉其苦;亲临批斗会,见可怜状,生恻隐心。吾非专政对象,学业却因之而数度中辍。


小学既毕,恩师相继遭遣返归乡,吾亦辍学归田,躬耕于垄亩,往来于田畴阡陌之上,牧牛、薅草、拾粪、沤肥、拉车等稼穑诸事,无不尽尝。两载之间,中有一年,专司生产队掏粪之役,走街串户,往来于茅房、猪圈、粪池之间,久而不闻其臭也。经此两载农事,皮肉益坚,筋骨愈壮。然,复读之念,未尝稍减。

年十六,心愿得偿,重返黉门,径入初中二年级。年初入学,年终毕业,时光匆匆,学业猛进。又两年半,高中毕业,被选入人民公社机关,任通信员之职,专司上情下达,兼理诸般杂务,年齿相若而不羡妒者,寡矣。

二十一岁,幸入大学。恰逢国子监行“社来社去”之新政,吾求学三载于省城,既毕,又归乡务农,邻人不解,疑吾犯事而遭遣返也。
未久,县局派吾至中学授业课徒,号曰“代课教师”也。自秋迄冬,执教仅百余日,方被正式录用。
母校藉此机缘,招回任事,身份骤然改变,一跃而成高校之师者也。时年二十有四,自此定居泉城,娶妻生子,迄今未迁。
年少之时,除课本之外,鲜有余书可读,故腹笥甚俭、胸无点墨。及至从业当差,因才疏学浅,不免本领恐慌,捉襟见肘之状屡见不鲜。遂边学边干,得闲暇而不敢虚度,有疑惑而不耻从师。
二十九岁,调入省级集贤院服事厥职,司官书牒牍之撰、事调研之举、主内刊纂修等文宣诸事。越二载,吾撰文,首用“逆反心理”之词。当是时,汉语词典无此条目,吾则贸然定义之。未几,该词广传于世,成大众常用之语。此后,每见“逆反心理”一词现于书刊,辄视之若“亲生子”。又逾三载,所著《劝导说服的艺术》付梓,隔年再版重印,连获两项省级之奖。

俗语云:“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年三十七,公务出差,途遭车祸,致脑部血管崩裂,血液积于颅内,瞬间昏迷,右肢瘫痪,功能尽失,手不能抓物,脚不能移步。住院半载,疗效不著,言语吐字不清,移步蹒跚画弧,一腮肌肉下垂,一臂名存实无。
出医馆,返岗位,迫不得已,改用左利。写字作记录,敲键撰文稿,持箸进食物,乃至与人行握手礼,皆以左手为之。如是,吾以残疾之躯,勤勉尽责,艰难司职,二十三载,花甲之龄,方得颐养天年。
致仕之后,面山不善酾酒,临池不乐垂纶,见犬不思宠养,骑车屡遭跌跤,丝竹管弦与吾无缘,琴棋书画望而却步,吹牛侃山非吾所长,自驾旅游仅为梦想。
然,卸役十载,未尝得闲。先调养贱躯,开膛破肚,修缮器官,当换则换,能补则补,去芜存菁,激浊扬清。间或读点无用闲书,享受心灵滋养,获取精神慰藉。期间,撰写浅陋小文若干,相继载于新媒体,借以抒情表意。
年近古稀,一改公文表述之习,初涉散文艺苑,回忆往昔俗事,复原童年旧影,寄托乡情乡思。后经友人勉助,汇集成册,名之曰《滋味童年》。敝帚自珍,个中乐趣,他人莫我知也。

年届古稀,回溯往岁,深感厚幸者众矣。严父之谆谆训诲,迄今音犹在耳;慈母之殷切瞩望,若温煦春风,似冬日暖阳。一幸也。
多次辍学,而又复学,断断续续,终得以文墨为业;每至山重水复,旋即柳暗花明,低谷一奋,别有洞天,退步原来是向前。二幸也。
数罹重疾,生死难测,徘徊于鬼门之际,命悬若游丝之时,匆匆奔走于楼上楼下诊室病房之间者,发妻之默默身影也。蒙其悉心照拂、坚执不弃,吾命得救于垂危,其恩同再造。三幸也。
身为华夏之子,诞于新旧制度更易之始,长于四海承平之时;际遇改革开放之宏业,亲眼目睹之,忠诚践履之,红利受惠之。四幸也。
逃生于饥馑岁月,战胜于新冠病毒,远离战争祸乱,余年衣食无虞,晚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五幸也。
诸多洪福,集于一身,孰能匹之乎?

平素,仰观苍穹乌飞兔走,俯首大地草木荣枯,静看喜鹊枝丫筑巢,陪妻采买油盐酱醋,或与挚友品茶闲聊,或于山下悠然漫步,皆能沉醉而陶然也。
晚近以来,与手机结为挚友,或视听娱乐,或阅览求知,或消遣解闷,或书写记录,或背诵记忆,或分享心得,或网购消费,或生活支付。见美景则摄之,有疑惑则师之,得感悟则记之,其乐也无穷矣。
嗟乎!感宇宙之浩渺无垠,念天地之悠远无尽,慕群山之青葱不老,望岁月之倏忽而逝,叹人生之短暂须臾,喜科技之日新月异,倍觉来日珍贵无比。珍摄以生,斯为胜利!
人生本无意义。然则,人活在世,有嘉益之事,如恒河沙数,可触、可摸、可感、可悟。吾当寸阴是竞,但行美善之举,不图回报之功。凡无害于人且能悦己者,则随心所欲、乐而为之。此生有欢,死亦无憾矣!
嗟夫!人来世间,仅此一遭。吾当循所祈之所行,遵本心之所履,修至善之己身,演日子成段子,酿岁月为美酒 ,既不负于人,亦无愧于己。果若此,命途纵短,犹可谱就韵味无穷之华章也!
能达乎此境者,乃人生之赢家,非大彻大悟者而不能至之也,吾必竭力以求之。诚如是,命之所值,恰寓乎其间也!

夕阳骤落,光阴疾逝。余年渐促,衰朽之躯,必成家人之累赘。吾绸缪已久,侣拐杖,友轮椅,舍家中器物,居养老之所,与病魔相搏赛高低,与死神争衡看赢输。
黄泉道上,不分长幼,寿数之终,非吾能主,是以早立契约为宜:吾之器官,乃至整个遗体,倘有用于他人者,尽可取而用之也;若无功用,任其消散。人死灯灭,万事皆休。故不留骨灰,不造墓穴,不立墓碑,亦无需燃纸焚香。留此存照,望后人依嘱而行,勿存犹疑。
回溯往岁琐屑,旨在感怀生我育我、已然仙逝之父母,感荷有缘有爱之亲朋师友,感戴神奇壮美之盛世中华,兼以敬呈平凡愚陋却幸甚至哉之老朽。
李春波简介

李春波
李春波,山东省胶州市人,1955年4月出生。多年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2015年7月退休。1986年4月发文首次使用“逆反心理”一词,并为之作出定义,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红旗杂志内部刊物《理论交流》摘要刊登,此后,“逆反心理”一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大众常用词语。撰写出版《劝导说服的艺术》《大沟民俗风情录》《滋味童年》等著作。
(原载微信公众号《岚峰凤语》)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退休干部。征稿:这里是“乡村记忆”的专栏,其内容主要有两个版块,即“六汪时光”和“探秘非遗”。“六汪时光”专题收录与六汪镇相关的内容,如文学、历史、文化等,文体不限;“探秘非遗”聚焦各地的非遗人物及其作品,并不限于六汪地区。期待您的来稿!或提供线索,本栏编者择机采写。编者微信号xcjyg666,其中的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每个字的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