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典范:明朝平阳知府张伦
文/秋韵
张伦,字秉彝,沙邑(今沙河县)西北留人。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官至平阳知府,在任近二十载,政声卓著,民皆感戴。一介岁贡生员,何以能历仕三朝而久任要职?本文梳理多种方志文献,钩沉索隐,试解这位循吏的为官治政之道。在论述张伦的仕途与循吏风范之前,先列举地方志记载:
1.《乾隆顺德府志》“选举”中的“张伦”名下,注有“主簿”二字。(明·万历《沙河县志·选举志》记载:张伦,任主簿)(西北留张氏祖茔二代石碑刻有:“张公讳伦主簿”字样)。 2.《嘉靖惟扬志》(1542 年):现存国家图书馆(善本编号:00447),卷9《职官志·同知》记载:
“张伦,北直隶邢台人,岁贡,永乐十三年任扬州府同知。”
3.清代《乾隆平阳府志》(1755年)卷20《职官志·知府》载:
“张伦,直隶邢台人,永乐间由岁贡任,勤政惠民,士民称颂。”
4.名宦录:同书卷23《名宦》补充:
“张伦,守平阳二十载,廉洁自持,及致仕,百姓攀辕泣送,有古循吏风。”
5. 明代孙锦修、高迁纂,嘉靖补刻本《顺德志》记载:
“张伦,字秉彝。宣德间任扬州同知,升平阳知府。一邦典刑,乡人甚重之。年九十,卒于家。” 6. 《邢台县志·万历旧志》载:
“张伦,字秉彝,永乐年间以岁贡除扬州同知,升平阳知府,为人忠厚端方、清廉勤慎,平阳国主甚德之,任满当迁,国主具疏,保留在平阳,几二十载后,国主见其子灏,颖异质美,欲以为仪宾,伦力辞之,及致政,百姓涕泣遮道,送者数千人,乡人称为典型,年九十卒。” 7.《顺德府志·万历卷二》:
“张灏,字希程,任教谕,历温县、青城、堂邑三学。为人端重廉介,性乐怡素。所在教诸生有恩礼,三学生甚德之。” 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由岁贡生逐步晋升为一方大员的官员并不多见,而能够“守平阳二十载”,最终赢得“百姓攀辕泣送”者更是凤毛麟角。明代平阳知府张伦正是这样一位从基层起步,凭借德行与政绩逐步晋升,最终成为“一邦典刑”的循吏典范。通过对散见于《乾隆顺德府志》《嘉靖惟扬志》《乾隆平阳府志》等史料的梳理,我们可以还原这位北直隶邢台人如何从岁贡生起步,历任沙邑主簿、扬州同知,最终主政平阳二十年的仕途轨迹,并揭示其深受百姓爱戴的内在原因。
张伦的仕途始于明代特有的岁贡制度。所谓岁贡,是指地方官学每年向国子监输送优秀生员的选拔制度,是科举之外重要的入仕途径。虽非科举正途,却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张伦以岁贡入仕,升迁路径与明代地方官制特征相合。永乐年间,北方因靖难之役导致官僚系统空缺,朝廷亟需务实官员填补要职。张伦以岁贡出身却能跻身府尹,既得益于其个人能力,亦折射出明初不拘一格用人的政治生态。据《嘉靖惟扬志》记载,张伦为“北直隶邢台人,岁贡”,永乐十三年(1415年)任扬州府同知。值得注意的是,《邢台县志·万历旧志》称其“永乐年间以岁贡除扬州同知”,而《顺德志》则记为“宣德间任扬州同知”,时间记载存在差异。结合《乾隆顺德府志》“选举”部分仅注“主簿”二字,以及《沙河县志》和西北留村张氏家谱明确记载“沙邑主簿”的情况,可以推断张伦的仕途轨迹应为:岁贡生→沙邑主簿→扬州同知→平阳知府。这一从九品主簿到正四品知府的晋升过程,展现了明代中下级官员典型的迁转路径。
在扬州同知任上,张伦的政绩虽未见详细记载,但能够从正五品同知升任正四品知府(据《乾隆平阳府志》),说明其治理能力已得到朝廷认可。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一带)地处晋南要冲,下辖六州二十九县,为明代重要府治。明初屡遭战乱,民生凋敝。张伦能够主政如此要地,且“守平阳二十载”,可见其深受信任。“廉洁自持”、“惠民”等记载表明,张伦深谙明初“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张伦主政期间,或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恢复经济,方能赢得“百姓攀辕泣送”之誉。其“古循吏风”的评价,正契合黄宗羲所言“吏治之本在养民”的儒家理想。 《邢台县志》特别记载了张伦拒绝“国主”(当为藩王)欲以其子张灏为仪宾的轶事:“国主见其子灏,颖异质美,欲以为仪宾,伦力辞之。”此举在攀附宗室成风的明代官场中尤为难得,一方面显示了张伦不攀附权贵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与王府保持适当距离的为官智慧,避免卷入藩王政治漩涡,可见其深谙“慎权”之道。
张伦治平阳的最大特点在于“勤政惠民”与“廉洁自持”的结合。《乾隆平阳府志》称其“勤政惠民,士民称颂”,卷23《名宦》更赞其“有古循吏风”。所谓循吏,即奉职守法、爱民如子的良吏,与酷吏形成鲜明对比。张伦的循吏风范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长达二十年的任期中始终保持清廉勤勉;二是真正赢得了百姓爱戴,以致“致仕“时出现“百姓攀辕泣送”“涕泣遮道,送者数千人”的感人场景。在明代官场贪腐并不鲜见的背景下,能够如此深得民心实属难得。
尤为难得的是,张伦的家风教育同样成功。其子张灏,“字希程,任教谕,历温县、青城、堂邑三学”,继承了父亲“端重廉介”的品格,且“所在教诸生有恩礼,三学生甚德之”(《顺德府志·万历卷二》)。恰是张伦品格的延续。明代教谕虽为末流小官,但张灏以“怡素”之心兴教化,与其父“忠厚端方”的为官理念一脉相承。这种“父子双清”的现象,既得益于张伦的家训熏陶,亦折射出明初士人以德立身的时代风气。张伦父子共同构成了明代前期北方士人“忠厚端方、清廉勤慎”的典范,这种家学渊源与为官之道的传承,正是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生动体现。
张伦九十高龄卒于家,其漫长人生跨越永乐至宣德年间(根据任职时间推算),见证了明代前期的社会变迁。作为非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他能够突破“出身天花板”,最终成为主政一方的四品大员,并在方志中留下“一邦典刑”“古循吏风”的高度评价,其成功之道值得深思。究其根本,在于他真正践行了儒家“民本”思想,将“廉洁自持”的道德操守与“勤政惠民”的务实作风相结合,从而赢得了从朝廷到百姓的普遍认可。
回望张伦的仕途轨迹,从邢台乡村的岁贡生到沙邑主簿,从扬州同知到平阳知府,这条迁转之路不仅勾勒出一位明代中层官员的职业生涯,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良吏的期待与褒扬。在当今社会,张伦所体现的清廉、勤政、爱民等品质,仍不失为从政者的精神资源。其“及致政,百姓涕泣遮道”的离任场景,或许正是对何为“好官”最质朴却又最有力的诠释。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省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