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药工作的情缘
济南市中医医院副主任药师 佟秀珍
我的学徒生涯
1960至1962年国家正处于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许多学校下马,中医院校凤毛麟角,那年不满16 岁,怀着对中药工作的好奇心,来到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报考学员,文化考试和面试都过了关,1960年7月我进入了这家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医院 。这所医院前身是第五联合诊所,汇聚着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医生,如周凤梧、朱济生、张熙梧、陈伯咸、李树仁、栗玉生等前辈。医院中医氛围浓厚,中药工作也很受重视。
做学员与学徒意思差不多,三年满四年圆,就是前三年干活学习,第四年转正,接受师承教育。医院专门的中药加工部门叫“制药部”,这里的老师很多,有京帮张兆丰老师,有从《艮一堂中药厂》调来的于如云老师,他们都是丸散膏丹制作专家;京帮刘殿元老师从事中药炮制;河北安国的几位师傅张占禄,李金山,周全增等专门切制中药材;还有碾子房的河北师傅纪洪德。章丘杨玉昆老师主持全面工作,是科室负责人。当时有二十多名学员,每月轮换岗位,仓库发药、加工炮制、成品室做膏丹丸散等。每次进货是制药部的大忙时节,切药室洗,浸,闷,润,切,晒,全体学员齐动手,筛,簸,箩,挑拣,根据药典做炮制前的准备,按比例将辅料和药材拌匀闷透,以备第二天集中炒制,加工炮制后再忙着入饮片库。杨玉昆老师的炮制技术也很全面,有时他亲自持铲带领学员操作,而每次都让我烧火,日子久了我得了一个称号“杨排风”,谁想到“火候“是炮制的重要一环,倒让我练了本事。
在成品室学习时,张兆丰老师教我们从包药包开始,到后来的蜜丸、水丸、糊丸、包衣、蜜膏(膏滋、膏方)、油膏(软膏)、膏药(铅硬膏)乃至药酒,都是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手把手地教。中医科的医生经常给慢性病人配制中成药,我们称之为“外配”,或散剂、或水丸、或蜜丸、或蜜膏(膏方)等,门诊药房调配完毕周转到制药部由成品室按处方要求制作。
记得手工制备大蜜丸时,小锅炼蜜,陶瓷盆和药,紫红色光亮的大漆木盘中搓条,“药准子”分粒,双手沾润滑油团丸。如果遇到大剂量就用搓丸板。有时处方要求包衣,如朱砂衣、青黛衣、黄柏衣等,就用陶瓷盆操作,两手手指提住盆边,用手腕的力量前后颠翻,使药丸均匀的将药粉沾完。然后在定制的药盒里铺上油纸,将做好的蜜丸一个个摆放盒里,盖上油纸盒盖,外面再用包装纸包好,带上处方,打好绳结,送到门诊药房。
外配处方中经常遇到蜜小丸、糊丸,张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搓条、左手掐粒、右手拇指和食指团丸。
张兆丰老师打水丸习惯用吊匾,学员们全都得跟着学。我是小青年,个子高有力气,抢重活干,从起模到成丸,推、拉、转、晃,前摔、后颠,还得随时筛选,站在那里一干就是大半天。
那时医院骨科门诊和乳腺炎门诊治疗习惯用黑膏药,所以成品室每个月都要熬膏药,每次熬制用20斤香油,大约10斤樟丹,学员们提前把药材配齐,第二天大清早在制药部的大院子一侧,支起大锅,备好劈柴,就跟着老师点火、炸料、炼油、下丹,大锅熬制,大水缸去火毒,趁不冷不热分块成坨,差不多需要一整天的功夫才能熬完 。之后每天换水,待取出膏药后置放在滑石粉里,送到门诊科室。医生根据病人需求,现场加热熔化,滩涂在膏药褙子(裱褙材料)上 。
恩师和领导的厚爱
1961年至1963年,济南市卫生局开办了《中医药进修学校》,就在普利街泰虎石巷,医院推荐我参加《中药进修班》半脱产学习,记得《药材学》是由中药鉴别名家姚启轩老师任教、《中药炮制学》是由济南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陈涛华老师任教,两位老师的理论与实践非常丰富,对于我刚刚工作一年的学员,真的是雪中送炭,久旱逢春雨,太及时啦!我如饥似渴、专心致志的记录了大量笔记,学习结束后,取得了中专学历。我非常感谢老师和院领导对我的厚爱,终生难忘。学员期间,第一年工资是17元/月,第二年是19元/月,第三年是21元/月。第四年出徒是27.5元/月。由于对中药工作的热爱和充实感,我坚持下来1964年终于出徒定级了。
按照医院规定,出徒转正后才能到门诊药房从事中药调配。中药房负责人刘传文老师教我们配方、称量、装斗的规矩、处方计价以及药房管理等等。
杨玉昆老师是一位爱院如家的老管家,是我的恩师,他经常告诫我们要珍惜药材,不能有点滴的浪费。他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不高,外出开会和学术活动都让我陪他一起去,主要是帮他做好记录,回科后再帮他向全科传达汇报。还有每次盘点时,杨老师都是让我帮他盘点细料库,那可是大开眼界啊!犀角、牛黄、麝香、羚羊角、玳瑁、西红花等等,所有贵重药尽收眼底。每当物价部门下发中药调价单,杨老师也是会让我帮他逐一填写在他那厚厚的物价本上。通过调价,我又熟悉了中药材名目繁多的规格分类,得到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久而久之,我对国家中药方针政策、有关规定、药剂科管理以及学术信息有了较深的了解,使自己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可以说这是在学校也学不到的东西,我十分珍惜这些能让我全面了解中药工作的知识和实践。1968年也是我24岁那年,杨玉昆老师因病去世,医院领导决定让我接班,从此挑起了科主任重担,一直担任到1979年35岁,进入新单位。
幼年的中药情结
回想刚学徒那会儿,对库房里五花八门中药名字并没有感到太生疏,这是因为从幼年起就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前后家父与伯父分别开设了两家《福乐堂》药店,以正骨推拿和经营中成药为生。当时济南经四路有一家《永安堂》药店,坐堂医生周凤梧与家父是好友,为我家开写了两张处方,一张是蜜丸《滋阴补肾丸》,一张是膏药《虎骨追风膏》。解放后周凤梧先生曾担任济南第五联合诊所所长,之后成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的中药方剂学教授,闻名全国,桃李满园。家父按照处方要求从配方选料到制备,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五十年代读小学的我,已经能帮家父辨别和标注药品名称。时间一久,我对两张处方的药味组成和制备方法都有些了解。那个年代民间风寒湿关节炎、跌打损伤病人很多,黑膏药的用量很大,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熬一次,不满十岁的我对熬膏药很感兴趣,也不嫌难闻的气味,一直看着一锅膏药从入药到出锅再到滩涂在膏药褙子上。
说起虎骨来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济南经七路中段有一个游艺园叫做《进德会》,内有戏院、动物园、餐厅、茶社、说书场。大约在四十年代,进德会死了一只虎,家父和伯父买回,众朋友帮助剥皮剔骨。请专人将虎皮填充制成标本,陈设在伯父的店堂橱窗里。一整架的虎骨置放在我家店堂的玻璃橱里,防虫防蛀妥善保存。每次熬膏药时锯一块虎骨提前入油锅内炸透,然后再陆续加入其他药材,这膏药也算得上是货真价实了。
1956年我家公私合营于济南《艮一堂制药厂》,之后合并至《宏济堂制药厂》,房产药材都交与公方,从此结束了长达二、三十年的《福乐堂》。中药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结下了不解情缘。
机遇与努力共存
1975年,社会上待业青年很多,医院招收了一批学员,中药科也分来了十几个年轻人,作为科室负责人和老师,需要教他们各项操作和理论。当时市卫生局办了一个《中医培训班》,局医政处孙振甲处长免费让我听课,条件是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这次学习对我太重要了,授课老师都是知名人士,济南卫校王允升老师讲中医基础,我听得是聚精会神;曲月娥老师讲中药学,她的讲课特别有吸引力,令人欣赏又佩服;还有董俊青、迟景勋、张子涵等老师各有所长。白天上班,晚上听课,两年结业。这次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如饥似渴。不知是感动了上苍,或者是天道酬勤,我等来了一次大好机会。1978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药队伍后继乏人问题》即(78)56号文件,国家计委拨出一万人的劳动指标,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在城乡的民间中医药人员中,选拔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员,充实全民所有制的中医药医、教、研机构,享受大学毕业一年的待遇,重新分配。这个文件的产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谓一次历史的重大转折。对我来说,已经在区级医院工作近20年的中药人员真是一个大好消息。
我积极准备参加考试,这是建国后第一次面向社会全国性的考试,时隔四十年,严肃的考场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严格的初试过后,复试的题目更是五花八门,鉴别二十个盘子药材,每个盘子里都有一张纸条,鉴别的同时还要回答纸条上的问题,如:药材的分类、治疗作用、别名、主产地等等。记忆最深的是鸭胆子的治疗作用和服用方法;审查二十张处方的配伍禁忌;回答炮制操作和注意事项等等。二十年干中药苦心学习和实践,在考场上看出了中药技术掌握的比较全面,实实在在的业务功底,复试满分收官,得到了主考官郭建秋老师的好评,他是莱阳中医药学校的教授。炎热的夏天,二十分钟的复试,紧张的手指冰凉。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我的成绩名列前茅,济南市从几千考生中选拔出104人择优录用,中药录取的不足10人。录取后我调入济南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即将离开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母院,同事们难舍难离,合影留念。1979年11月来济南市中医医院报到,半年后,定为中药师,五年后晋升主管药师,当时要求写自传,面对自传伤感与兴奋交际,一路走来的艰辛令我热泪盈眶。1994年晋升为副主任中药师。在这之后二十年里,曾担任药剂科副主任;担任医院质量管理科主任;担任过卫生局举办的三期中药培训班《中药制剂》讲师,这对我是又一次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之后重点从事管理工作,担任过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奔走在全省各地。这其中机遇和努力并存,国家对中药工作的重视是最主要的。
如今我已经退休,回顾一生中药工作经历,充满艰辛也充满故事。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通过学院教育,大批中医药人才茁壮成长,但是也不能忽视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兴,要传承,看中医更方便,吃中药更安全,说明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传统优势,尤其传统手工操作,是几千年的智慧总结,是宝贵财富,要守正创新,要继承发扬,决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10月29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济南市中医医院举办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2020年山东第一期培训班,已经76岁高龄的民革党员佟秀珍接受邀请,讲述传统中药调剂操作技术。
六十春秋,天地可鉴,我热爱中药专业,我与中药有着不解情缘。
2020/11/13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