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铸就不凡:从<临江仙·蒲公英>看田金轩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
作者:文昌阁
《临江仙·蒲公英》一词,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蒲公英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历程。而其创作者田金轩,恰似词中的蒲公英,在人生的广袤天地间,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田金轩出身于农民家庭,祖辈都以农耕为生。那片孕育他的乡土,土地肥沃却生活艰辛。每到农忙时节,年幼的田金轩便跟着长辈们在田间劳作,头顶烈日,脚踏黄土,深刻体会到农事的繁重。播撒种子时,他看着种子落入泥土,心中或许也种下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份对土地和劳作的深刻认知,如同蒲公英扎根的那片质朴土壤,赋予了他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农闲的夜晚,一家人围坐,长辈们讲述着家族世代农耕的故事,那些关于勤劳、坚持与对土地敬畏的话语,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塑造了他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性格。
在命运的安排下,田金轩选择了以读书改变身世的道路。当时,农村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简陋的教室、有限的书籍,都无法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常常借着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到复杂的数学公式,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他跨越阶层的垫脚石。他在学习上的努力,如同蒲公英努力向着阳光生长,冲破了家庭背景的局限。终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品格操行上了师范院校,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家族的骄傲。这个过程中,他必定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挑战,面对经济的压力、学业的挫折,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念,就如同蒲公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努力绽放自己的花朵。
毕业后,田金轩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回到家乡应城执教。家乡的学校,承载着他的教育梦想。他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如同自己当年一般。于是,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课堂上,他用生动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课后,他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优劣。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他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数学趣味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许多孩子走出农村,开启了新的人生。
然而,田金轩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教育的力量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于是毅然前往三亚、青岛办学。三亚,那片充满热带风情的土地,与家乡应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环境;青岛,现代化的海滨城市,教育理念和需求也别具特色。每到一处,他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三亚,他要适应炎热的气候和多元的学生背景;在青岛,他要跟上城市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但他如同蒲公英种子借助风力,飘向天南地北,迅速适应环境,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开来。他在新的地方组建教学团队,制定符合当地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他注重融合当地文化特色与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本地文化。例如在三亚,他将海洋文化融入课程,组织学生参观海洋馆,开展海洋主题的研究活动;在青岛,他结合城市的科技发展,引入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教化心,培养人才”是田金轩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他如同词中的蒲公英,虽无宏大的志向,却以质朴的方式,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他常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担当的人。”他以身作则,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有学生家庭困难,他会伸出援手;有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会耐心开导。他的言传身教,如同春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培养出的学生,有的成为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成为工程师,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有的回到家乡,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田金轩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他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于是,他开始在学校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各自了解到的不同地域文化。他还组织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与外地学生交流,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学会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
田金轩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就像一盏温暖而明亮的小桔灯,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为身边的学生照亮前行的路。他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引导,都如同春雨后的微风,轻轻推动着学生们这一颗颗蒲公英种子,让他们带着知识与梦想,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附:田金轩《临江仙·蒲公英》
莫笑身微朝日月,荣枯岂计韶华。绽芳便作世间葩。风传千万里,随处可安家。
未怨炎凉频照面,此生独效清嘉。虽无宏志不矜奢。身能医疾苦,入药助宁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