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组《川藏线组诗》,绝非普通的诗词集合,而是一位军人用十五年青春岁月与热血忠诚凝练而成的精神史诗。
对于当年的川藏线人而言,川藏线早已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交通要道,而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见证。每翻越一座雪山、蹚过一条河流,都化作了笔下的激昂文字;每一次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守、对战友的生死情谊,都凝聚成了动人的诗篇。它们是一段段故事,是作者与川藏线紧紧相连的人生,更是军人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崇高精神写照。
通过这组诗,我们得以走进川藏线上的热血岁月,感受作者及无数官兵为祖国边防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在字里行间体会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军人担当。
从4月15日开始,【都市头条】将分三次发表军旅诗人张小平的《川藏线组诗》(上中下篇),引领读者走进川藏线,走进军旅诗人的精神高地。今天发表下篇,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欣赏阅读。(406字)
【军旅诗词欣赏10】
川藏线组诗(下)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1986年~2005年
然乌湖
白山寒水斜阳照,
踏遍坎坷人未老。
问征程万里
谁比肩?
云天外,风萧萧。
【然乌湖】
位于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湖面海拔三千八百零七米,面积约二十七平方公里。圣洁湖水、巍峨雪山、绿茵草场,宁静的村庄风景如画,有“西天瑶池”的美誉。
扎木(贺岁)
霜天辞旧岁,
瑞雪正当时,
莫道征程险,
野梅报春知。
惊闻老友讯,
瞬忆经年事,
远望故园好,
遥祝赋新诗。
【扎木】
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政府所在地。镇中心海拔二千七百五十米,周围群山环绕,森林与雪峰交映,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三月桃花盛开,有“西藏小江南”之称。为运输部队进藏后的修整、补给基地。
米堆冰川
推银揽玉入江怀,
斩关夺隘扑面来。
此行欲问高天事,
冰川不愿染尘埃。
【米堆冰川】
位于西藏波密县玉普乡的念青唐古拉山,靠近川藏公路,规模较大,是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以发育美丽的拱弧构造而闻名。
通麦天险
十步有险情,
百步埋忠骨,
生死寻常事,
此为通天途。
【通麦天险】
位于波密县到林芝八一镇的路上,特指102道班至105道班路段的滑坡群。这一段道路是川藏线上最险恶的地段,又称“通麦坟场”。
十英雄
百战诞生英雄团,
川藏锤炼英雄班,
我来凭吊十英雄,
英雄辈出万万千。
【川藏线上十英雄】
作者所在团队诞生于淮海大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辎重部队,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先后涌现出国防部命名的“川藏线上钢铁运输班”、中央军委授予的“川藏线上十英雄”等英雄集体。
中央军委授予的“川藏线上十英雄”两次献身高原:第一次是1967年8月,副教导员李显文等十名官兵在与特大山崩搏斗中埋骨雪山:第二次是 1999年8月,同一地段再次发生特大山崩,掩埋了原来的“十英雄纪念碑”。
图为新建的“十英雄纪念碑”
林芝桃花
不入桃源不恋家,
波堆藏布野桃花,
生死都遂天地意,
三千里路尽芳华。
色季拉
艰难都在征途上,
奉献长留天地间。
信念紧攥茧掌里,
忠诚刻在雪峰巅。
【色季拉山】
属于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南线所跨越。登临海拔四千七百二十八米处的山口,可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
回拉萨
年年难上年年上,
处处无家处处家,
踏艰履险写忠诚,
迎着太阳回拉萨。
【拉萨】
西藏自治区首府,又称“阳光城”,是川藏线西端的终点。
里程碑铭
2001年3月
——三千公里川藏线,每座里程碑下都长眠着一位共和国士兵
不为一片古老文明的开拓,
雪地里怎会刻下这忠诚的车辙;
不为一种崇高的追求而献身,
路碑下怎会聚起三千英烈;
不为一个民族的尊严而拼搏,
生死线上怎会有前仆后继的士兵;
每走过一趟川藏线呵,
都会感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
比生命更沉重的是——
士兵的责任!
【作品介绍】
这是作者在原成都军区汽车某团2001年完成首趟运输任务出征川藏线誓师大会上创作并朗诵的一首诗。
(1148字)
【川藏线组诗赏析】
于山川征途间 铸军人不朽英魂
张小平的《川藏线组诗》(上中下)是一部雄浑壮阔的英雄乐章,更是一段镌刻在山川大地间的热血记忆。诗人以亲身经历为笔,情感为墨,勾勒出川藏线上十五年的风雨征程,展现了军人在这条天路上的无畏牺牲、忠诚坚守与深沉热爱。
组诗依循川藏线的地理脉络徐徐铺展,【上篇】从四川段起始。“川藏线零公里”是征程的起点,也是梦想与使命的汇聚处,从这里开始,诗人引领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朝阳湖的宁静美好,是出征前的温柔序曲,“君是湖中亭,我是水上舟”,简单的诗句里,既有对眼前美景的欣赏,更暗示着即将开启的壮志远游。
随着行程推进,苍坪山的“惊涛飞瀑”、二郎山的险峻、泸定桥的厚重历史,一一跃然纸上。“二郎山上星光灿,泸定桥畔血沃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生动描绘,更让我们看到了军人在这条路上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无畏勇气。折多山的风雪、塔公草原的壮美,雀儿山的巍峨与豪迈,“川藏线上我为峰,横断山脉自从容”。
诗人借山川之景,展现出军人征服艰难险阻的坚定决心与豪迈气魄,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川藏线四川段作为征途起点的意义与艰辛。(483字)
【中篇】转入川藏线西藏段,诗人以细腻笔触串联起雅江的云雾、理塘的高旷、义敦沟的深邃、巴塘的苍茫与海通沟的险峻。雅江“险隘雄关锁咽喉”,理塘“溯风起处人何在”,义敦沟“身似鸿毛心似铁”,寥寥数语勾勒出高原独特的苍凉与雄浑,仿佛能看见战士们顶着呼啸寒风、穿越迷雾艰难前行的身影。
义敦沟的嶙峋怪石、巴塘河谷的湍急水流,都在诗中化作考验军人意志的天然屏障,而海通沟“惊涛凝成千重障,险道盘桓战旗扬”,更以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出征途的艰险。 直至业拉山“一山飞峙大江边,雪砌云堆六百旋”,诗人用十余字将其道路的惊险与巍峨山势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看到战士们在曲折山路上辗转腾挪、征服天险的身影。
在描绘如画美景的同时,深刻体现了军人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却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330字)
【下篇】以向着拉萨的征程收尾,情感达到了高潮。“年年难上年年上,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诗句,深刻地道出了军人长期坚守在川藏线上,不畏艰难、四海为家的奉献精神。他们把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这条天路,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与怨言。
色季拉山的“艰难都在征途上,奉献长留天地间”,再次强调了军人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使命,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高原大地。而最终“迎着太阳回拉萨”,拉萨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终点,它更象征着军人完成使命后的荣耀与对信仰的忠诚抵达。在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中,军人始终怀揣着对目标的执着和对国家人民的无限忠诚,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让人为之肃然起敬。
从艺术手法来看,组诗的魅力也十分显著。诗人巧妙地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将情感与景色完美融合。在描写自然景观时,用词精准、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川藏线上的壮美山河。抒情时则豪迈奔放,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军人的壮志豪情与深沉情感,极具感染力。用典之处,如泸定桥的相关诗句,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在格律和节奏上,诗人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流畅自然,让读者在诵读中能够深切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情感力量。(555字)
张小平的《川藏线组诗》,是对川藏线上军人精神的深情礼赞。它不仅仅是一组诗歌,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军人在这条天路上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奉献与牺牲。这些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川藏线上军人的不朽精神,让这份热血与忠诚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1540字)
共3136字 2025年4月23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