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可爱的百尺河拦河闸
作者 台见新
百尺河拦河闸修建于1967年春天,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于1968年春天竣工。当时,百尺河人民公社党委政府,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考察研究决定在百尺河村东北,北刘家村南修建一座拦河闸,其主要功能是用于蓄水、防洪、发电、灌溉农田等。
拦河闸其位置在百尺河村东北、北刘家村南的百尺河上,南北走向,全长120多米(包括引桥),宽仅6米。七十年代曾经为百尺河人民公社防洪排涝,农田灌溉、水力发电发挥了重要作用。
拦河闸由诸城水利局技术人员设计,百尺河人民公社水利站负责施工,全社所有生产大队参入而修建的。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安排公社党委委员朱世明具体负责,由百尺河水利站站长范德和等全体水利人员负责统一统筹材料、进行施工,各村都派出数名民工,主要是石匠、瓦工和铁匠。
修建拦河闸所用建筑材料,诸如石头、石子、水泥、河沙等都是给各村分派任务,由村里派人用马车从外地运来的。
那时没有大型机械,全凭人力。人们起早贪黑,用最原始的工具,铁锹、镐头、铁锤、凿子、牛筐等,来挖掘河床,肩挑人抬运送土石方。
天刚微明,就开始劳动了。铁匠们早早燃起了红红的火炉,叮叮当当的铁锤声不绝入耳,石匠们挥动斧凿打磨石料,瓦匠们则认真的砌筑着每一块石料,大伙你追我赶,干得热火朝天。广播员不停地用甜美的嗓音,宣传时事新闻,鼓舞斗志、表扬先进和好人好事。人们相互鼓舞,大干快上,力争上游,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一座漂亮、坚固的拦河闸建成了,落成典礼那天,人们载歌载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拦河闸共设计了25个闸门,每个闸门之间大约3.5米左右,由青石和水泥砌成的高大桥墩,高5米左右,宽近1.5米。拦河闸桥面用预制水泥石条铺成,闸板为优等东北松木,每块大约高4.5米,宽3米,用熬过的沥青涂抹的黑乎乎的,闸门平时关闭用来蓄水,当遇到巨大的洪水冲击时,就会自动打开。其中,最北端的一个闸门常年开放,通过水力发电来推磨,为老百姓加工粮食。伴随着“哗哗哗”的水响声,溅起了一片水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七十年代初,百尺河人民公社又在拦河闸上游丁家岭子村西修建了一座扬水站,沿着丁家岭子村后小岭修建水渠,在村后一支往东至仁和洼,一支折上北至大楼子村后,然后,又分开东西两支,往西一支在王家大村村东修建大型渡槽,通过二级提水,引水上岭,灌溉岭上以及岭后王家大村、天清湾、郇家村、仲家村、张戈庄等岭上农田。往东一支,沿着楼子岭至小仁和村后,浇灌楼子岭、仁和村后岭地。
拦河闸修建的非常坚固。其基部挖掘的很深,一直清道理到河床底部沙石,全部由石头和水泥砌成,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又在前后分别加固了两道石墙,石墙埋于河床地下,露出部分不到一米。曾经经历了1974年“8.13”、1975年“8.14”两次百年难见的巨大洪水,洪水虽然冲开了全部闸门,漫过拦河闸桥面,然而,拦河闸却固若金汤,巍然不动。
最令人难忘的是1976年7月16日那一天。百尺河沿岸的人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那天上午,沿河两岸人山人海,人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各村选出来的游泳健将,要在这里一展身手。选手们一个个穿着游泳裤,光着脊背,站在拦河闸上,九点左右随着一声令下,一齐跃入水中,朝对面百尺河大桥奋力游去,霎时间,河面上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踩着水一个劲地前行,势不可挡,有的一起一伏,一会儿在水底穿行,一会儿在水面滚动,有的两手用力划着水,脚不停地打着“扑通”;还有的仰面朝天手脚一伸一张向前划行。水面上溅起的朵朵浪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时正在百尺河中学读“高一”的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畅游。那天我和同伴们仰浮在水面上,望着蓝蓝的天空,一边游动,一边吟唱毛主席的诗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那心境,十分惬意,时至今日仍津津乐道,清晰如昨。
2008年百尺河镇人民镇政府,为了彻底治理好百尺河,清理了河污,用石头修筑了河岸,拆除了拦河闸闸板,在各个桥墩之间,又修筑了1.5米高的石墙,用来拦截蓄水,并且重新加固了桥面。
时过境迁,拦河闸不再辉煌。其主要功能是连接河南河北的交通,便利于人们的日常出行,然而,拦河闸仍然吸引了众多游人仍前来观景拍照,成为百尺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2年8月8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