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住建人:深耕老城更新“责任田”,织就城市治理“新画卷”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在湖北武穴老城区纵横交错的街巷里,住建局的工作者们用脚步丈量着城市更新的深度,用双肩扛起民生改善的重量。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他们的工作日志里写满了协调会上的激烈讨论、施工现场的反复勘察,以及与居民沟通时的耐心倾听——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背后是破解老城更新难题的坚韧与智慧,更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升级的生动实践。
一、资金与空间的双重攻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老城更新的首要挑战,是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好“钱”与“地”的平衡。武穴住建局团队创新采用“政策资金+市场化运作”双轨模式,一方面精准对接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为“九街十八巷”等历史街区改造争取资金活水;另一方面探索“留改租”复合开发,通过盘活闲置公房、植入轻资产商业等方式提升项目收益能力。在戴垸智慧停车场建设中,面对周边建筑密集、管线迁改成本高的困境,规划团队通过三维建模反复模拟,将原定150个车位的方案优化为“立体车库+地面车位”组合,在压缩用地面积的同时提升停车效率,最终实现80个车位落地,缓解了该社区“停车难”顽疾。
二、产权与民意的柔性协调:让“老住户”成为“新主人”
老城区产权状况复杂,既有房改遗留的混合产权,也有拆迁安置的历史争议。住建人首创“街巷议事会”机制,将会议室搬到老茶馆、大树下,让居民围坐在一起“说事、议事、主事”。在正街片区某栋涉及7户产权的老楼改造中,工作专班带着无人机航拍的“老街记忆”视频、AR眼镜里的“未来街巷”场景,前后登门30余次,用“可视化沟通”化解了居民对产权分割、改造效果的疑虑。针对老年居民眷恋旧居、年轻人期待新业态的代际差异,他们巧妙设计“保留+提升”方案:既修缮古井、牌坊等历史符号,又引入文创市集、智慧安防等现代元素,让老街既留得住“烟火气”,又承载得起“新生活”。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通过一线协调会解决的居民诉求达217件,群众满意度从初期的62%提升至89%。
三、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之道:在“年轮”上雕刻未来
漫步修缮中的正街,百年米行的雕花窗棂与新建的咖啡书屋相映成趣,这种“新旧共生”的图景背后,是住建人对城市文脉的深刻敬畏。他们建立“历史建筑动态档案”,为32处民国骑楼、老字号店铺量身定制“修缮日历”,邀请非遗工匠参与墙体修复、砖雕复原,确保“修旧如旧”。在沿江美食街改造中,施工队曾误将老字号门头刷成亮红色,巡查干部当即要求返工,带着工人用细砂纸逐字打磨,直至露出被岁月熏黄的原色色块。如今,这条融合“吴风楚韵”建筑风貌与现代消费场景的街道,建成后流量将超5000人次,会成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典范。
四、治理与管理的系统革新:从“拆建思维”到“绣花功夫”
地下管网改造是老城更新的“里子工程”,面对雨污管网错接率40%、条块管理分割的难题,住建局牵头建立“地下空间统筹平台”,强制要求供水、供电、通信等单位“一次勘测、同步施工”。在叶家垴片区,某通信公司未经报备开挖管道导致污水管断裂,现场负责人凌晨带队蹲守管沟,当场敲定“管线施工白名单”制度,将违规单位纳入信用惩戒。此举使该片区重复开挖率下降70%,节约成本超百万元。更新后的街区同步建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居民代表参与制定《街巷管理公约》,实现“从政府独唱到居民合唱”的治理转型,仅大桥社区等试点区域的投诉量同比下降65%。
五、长效机制的构建:让“更新力”转化为“生长力”
为避免“重建设、轻管理”,武穴住建局探索“更新+运营”一体化模式,引入专业团队对改造后的街区进行商业策划、物业管理,确保“改得好、管得久”。在二里半社区,新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不仅集成医疗、养老功能,还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亲子活动、非遗课堂,成为居民的“生活新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武穴老城区累计改造背街小巷18条、新增公共停车位500余个、修复历史建筑12处,惠及居民2.3万户,城市能级和居民幸福感实现“双提升”。
夜幕降临时,住建人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规划图上的红笔标注与电脑屏幕的蓝光交相辉映。他们深知,老城更新不是简单的“除旧布新”,而是一场涉及历史传承、利益调整、治理升级的系统性变革。从“白加黑”的一线攻坚,到“产学研”的技术创新,这群城市守护者正用汗水浇灌着老城的“重生之花”,让武穴在岁月的褶皱里,慢慢舒展出现代化的崭新肌理。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