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汇流处的文明交响:
北石窟寺与北石窟驿的时空对话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在黄土高原腹地,蒲河与茹河如两条银链蜿蜒交织,于庆阳市西峰区与镇原县交界处骤然相拥,冲积出一片开阔的河谷平川。这片被当地人称作“两河夹一川,三塬环两岸”的土地——覆钟山下的西峰区与河水对岸的镇原县,因一座数十米长的石桥相连,在地理分界中生长出文化共生的奇妙图景。北石窟寺与北石窟驿,一者是镌刻在崖壁上的千年佛国,一者是复现于现世的丝路驿站,在行政区划的经纬间,以文明对话的姿态,共同谱写着陇东大地的时空传奇。
一、崖壁上的千年佛国:北石窟寺的历史褶皱与艺术精魂
(一)凿刻在时光里的营建史
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挥下第一钎,在覆钟山赭红色砂岩上凿开了北石窟寺的序章。作为北魏“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实践,首开的165窟(大佛窟)以七尊8米高的立佛奠定基调——佛衣“褒衣博带”垂落如瀑,面容“秀骨清像”含眸垂视,既保留犍陀罗艺术的立体轮廓,又融入中原士大夫的审美意趣,与百里外的泾川南石窟寺遥相呼应,并称“陇东姊妹窟”。
此后千余年,历代匠人在崖壁上接力创作:西魏的飞天开始飘起灵动衣带,北周的菩萨添了几分人间温婉,唐代的工匠则将盛唐气象雕入石像——211个唐代窟龛占现存总数的三分之二,165窟内的胁侍菩萨体态丰腴,衣纹如流水漫过玉体,乘象普贤菩萨浮雕中,象背莲花座的叶脉清晰可数,堪称“东方雕塑艺术的盛唐教科书”。宋代的罗汉像开始显露市井烟火气,明清的彩绘为古老造像披上时代的华裳,直至20世纪60年代,敦煌研究院的保护者们以现代科技为利刃,与风化侵蚀展开持续抗争,让307个窟龛、2126尊造像在时光中定格。
(二)文明交融的立体史册
北石窟寺的每道凿痕都是文明对话的密码。165窟顶部的道教羽人纹饰与佛教飞天共舞,唐代窟龛中偶然出现的儒家礼器浮雕,无声诉说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进程;题记中“西域沙门释法朗”的落款,印证着丝路梵音东传的足迹;而宋代供养人服饰上的缠枝莲纹,更将中亚元素编织进中原文明的肌理。这些跨越1500年的艺术遗存,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实物见证,更串联起北魏至明清的军事屯戍、民族迁徙与商贸往来——当我们凝视唐代士兵造像的甲胄纹路,仿佛能听见丝路驼铃与边塞号角在河谷间回荡。
(三)哲学沉思的凝固道场
石窟的空间布局暗藏深意:覆钟山面河而立,蒲河与茹河的交汇处形成天然“太极”视野,暗合佛教“芥子纳须弥”的宇宙观。165窟七佛并立,象征“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的时间哲学;宋代窟龛中“父母恩重经变图”的雕刻,则将佛教慈悲与儒家孝道熔铸一体。当阳光穿过河谷,在大佛衣褶上投下斑驳光影,石壁上的“空”与“有”、“永恒”与“刹那”,便在观者心中激起跨越千年的哲学共振。
二、河畔重生的丝路驿站:北石窟驿的现代转译与文化解码
(一)从驼铃古道到文旅新章
在北石窟寺对岸的镇原县地界,北石窟驿以“复活丝路记忆”为使命,在古驿站遗址上重建起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文旅复合体。设计者巧妙撷取古代邮驿“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的规制,却以现代建筑语汇重新诠释——青砖灰瓦的建筑群沿蒲河铺展,如一列静止的驼队;入口处的“丝路通衢”广场上,秦半两至汉五铢的钱币纹路嵌入地面,串联起2000年的商贸文明。
(二)三区联动的沉浸式体验
“一驿分三区,区区皆有魂”:
——文化展示区以“仁、义、礼、智、信”为精神内核,五组青铜雕塑重现驿站传信、商旅歇脚、文人题壁的场景,连园林盆景都依《论语》意象设计,梅兰竹菊各寄雅意,仿佛让人穿越回千年前的丝路重镇;
——民俗体验区的风情水街最见巧思,九曲回环的水道模仿黄河流域,沿岸商铺林立,镇原糖油饼的甜香混着陇绣香囊的草木气息弥漫,转角处的皮影戏幕布上,《西游记》的角色正踩着陇东道情的节拍腾云驾雾,非遗文化在烟火气中活色生香;
—— 非遗活化区则是活态传承的实验室,游客可在“陇东巧手馆”跟着剪纸传承人剪出牡丹纹样,或在“书画雅集”现场观摩镇原书法家挥毫,墨香与河风共舞,将“中国书画之乡”的美誉化作可触摸的文化体验。
(三)新旧对话的发展哲学
北石窟驿的智慧,在于对“驿站”功能的当代升级:古代驿站是物资中转的节点,现代驿站则是文化体验的枢纽。景区特别规划“水陆两栖”游览路线——乘画舫从蒲河远眺北石窟寺的壮丽崖壁,登岸后步行过石桥即入千年佛国;夜间的水幕电影《太后游春忆杨花》,以北魏胡太后的历史典故为蓝本,将崖壁化作天然银幕,让千年前的宫廷往事在波光中重现。这种“历史为骨,体验为魂”的设计,使驿站成为解码陇东民俗的活态百科全书,更让周边百姓在文旅热潮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一河两岸的共生之道:在分界中编织文明共同体
地理上,西峰区与镇原县以蒲河为界;行政上,北石窟寺属西峰,北石窟驿归镇原。但一座石桥打破了生硬的边界——游客在西峰区的崖壁下触摸历史的肌理,转身便踏入镇原县的烟火人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文旅体验中消弭,化作“两河一川”的整体叙事。
这种共生不仅是空间的,更是价值的互补:北石窟寺如一本厚重的典籍,需要静心研读;北石窟驿则是生动的注脚,让典籍中的文字化作可感的温度。当文化学者在165窟考证唐代造像题记时,亲子家庭正在驿站的非遗课堂学习制作香包;当画家在河畔速写石窟剪影,美食家已在驿站的陇东食府尝遍十二道镇原风味。两者共同构成“文化深度游”与“休闲体验游”的完整链条,2024年“寺驿联动”精品线路的推出,更让周边不少农户依托旅游资源,通过经营民宿、售卖手工艺品、参与景区服务等方式,逐步拓宽了增收渠道。许多当地居民在这份“丝路红利”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日子随着文旅产业的兴盛而愈发红火。
尾声:文明的河流永远奔涌
站在蒲河石桥中央,左望是北魏匠人雕凿的佛国,右看是当代人重建的驿站,脚下的河水正将千年时光揉碎、重组。北石窟寺的砂岩上,风化的痕迹是时光的印章;北石窟驿的砖墙上,新刻的楹联是时代的注脚。当暮色降临,石窟的檐角风铃与驿站的灯火交相辉映,这片“两河夹一川,三塬环两岸”的土地,终于在行政区划的分界线上,生长出超越时空的文明共同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对古迹的单向守护,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在对话中彼此成就,让不同区域在共生中编织出更壮阔的文明图景。
蒲河与茹河仍在流淌,带着北魏的斧凿声、唐代的驼铃声、今日的欢笑声,向远方奔去。而北石窟寺与北石窟驿,正如同河流的两岸,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彼此映照,共同奔向更辽阔的未来。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