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在 山 间
作者:吕晓蓉
一
清晨的山雾还未散尽,昕平已经背着竹篓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了,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她浑然不觉,只想着快点到达山上杨奶奶家。在上个礼拜天她看望杨奶奶时,得知杨奶奶有些不舒服,她惦记着杨奶奶一个人孤独的住在这大山里缺医少药,这天她特地为杨奶奶带来些感冒药,买了几个苹果和两支面条,昨晚上还特意炒了些油茶籽,这些都装在背篓上。
杨奶奶住在玉屏村韭菜冲半山腰的一间土坯屋里,是村里的五保户。昕平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五年前的一个春天。
昕平从县中医院急诊科退休后,她爱上了户外活动,经常在县城郊区山上采摘一些野生药材和山果之类东西。寒来暑往,她的足迹行遍了郊区的每一座山。昕平老公是位有名的老中医,他从中医院退休后在家里开了家庭诊所,为邻里百姓看病,昕平采摘的药材派上了用场。
那年的春季一天上午,昕平带上妹妹利平一起去县城附近的玉屏村韭菜冲扯蕨子和采药材。在半山腰一片竹林中间,她们看见了一座单独的土坯屋,屋子年代已久,墙面有的地方都已脱落,墙脚地上掉了一层厚厚的泥土灰。屋顶上正弥漫着一缕缕饮烟,显然这屋里还住着人。昕平和妹妹此时觉得口渴了,想进屋去向主人讨碗水喝。
她在门边问了声:“屋里有人吗?”接着是听到两声咳嗽声,一个微弱的声音传出来:“嗯嗯,有人。”于是她推开泛黑的木板门走进屋里。屋里是黄黑泥土地面,简单的几件老式家具,一位身着黑色衣服,身材瘦小,驼背的老奶奶正在灶台边生火做饭,她见两个年轻姑娘走进屋来,连忙起身来打招呼。
昕平向老人说明来意,说是上山采药路过这里就顺便来找口水喝。老人一听就连忙拿出两个饭碗从一个老式瓦罐里倒了两碗白开水递给了她两人。
昕平喝了凉开水后就一边与老人拉家常一边打量起这间简陋的屋子。昕平是个心思细腻且有爱心的人,在上班时候对待病人也是热心细致仁慈,得到病人一致好评。而今当她看到这位老人形单影只时就关切地问起老人的家庭生活情况。
当昕平看到堂屋神龛旁挂着一张泛黄的年轻军人照片时就好奇地问老人:“这张照片的军人是您什么人呢?”
这一问触动了老人深深的痛苦和一段久远的回忆。
老人叹了口长长的气,然后忧伤地回答说:“这照片上的人是我的老公。”于是老人给秋平两姐妹讲起了她的故事。
老人自己也从瓦罐里倒了一碗水喝了几口,然后她坐在桌前木板凳上,一对深陷的老眼深情地望着她老公照片,慢慢地说起了她的人生。
66年前,当年16岁的王香玉从邻村嫁到韭菜冲杨家做媳妇,与比她大五岁老公拜堂后第二天,她老公(小名叫志志)就参军去部队了。后来志志又去了朝鲜战场,再后来,在战役结束后,与志志一起参军的人回来了,他们给她带来了这张志志的遗像,告诉她志志在战场上牺牲了。
当香玉接到老公这张遗像时,她一时间晕了过去,当她醒来后,在家里人安慰下情绪慢慢的稳定下来。后来她抱着这张照片在自己房里哭了三天三夜。她想自己虽然是与志志拜了堂,新婚之夜却没有与志志圆房(因为那两天正好是她经期),她为没有为志志留下血脉而遗憾终生。她又想志志是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她生是志志的人,死也要成为杨家的鬼。于是她就坚守着这个信念,从此再不改嫁,就在这里守着老公遗像度过一年年,一天天。
老人深情而悲伤地诉说着她的故事,她那双深陷的眼窝里似乎还溢着泪水。昕平和利平为她的命运和她的忠贞而叹息。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杨奶奶的青丝,一个人常年的孤独与田地里的辛苦劳作已使杨奶奶老得快和身板严重弯曲变形,如今杨奶奶已是到了风烛残年了。
当昕平听了杨奶奶的身世后,昕平问杨奶奶:“您是烈属,又是孤寡老人,村委会应安排您到敬老院去住呀?”杨奶奶回答:“早几年,村干部是动员我去敬老院住。但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近,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就想着天天陪着老公,每天和他说说话,和他在一起就安心。”昕平说:“您老人家太念情了,您在这里几十年孤单的生活真不容易啊!”这时利平插嘴问了杨奶奶一句:“杨奶奶,您年纪这么大了,生活物资谁给您提供呢?”老人说:“村委会经常派人来看我,给我送米,送菜和其他生活物资。现在我还动得,生活还能基本自理。”
昕平两姐妹与杨奶奶聊了一阵就要离开了,临走时,昕平拉着老人的手对她亲切地说:“杨奶奶,您多保重身体,以后我们会常来看望您的。”老人很感激地说:“好,好呀!”
二
昕平记不得这次上山来看望杨奶奶是多少次了,五年来,在她心里就装着杨奶奶佝偻的身影,她常牵挂杨奶奶的生活及身体状况,杨奶奶已成为了她的亲人。
当昕平行走了十几里山路,大汗淋漓地到达杨奶奶家门口时,她用手巾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然后大声地喊:“杨奶奶,我来了!”杨奶奶耳朵已有些背,但昕平的声音很熟悉了,她连忙打开房门,激动地说:“平啊,你又来了。”一边帮着昕平把背上的背篓接下来。
昕平还喘着粗气,把背篓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放到木桌子上。温和地问道:“杨奶奶,这几天您好些了吗?我给您带了些感冒药,您吃了这些药就会好起来的。昨晚上还炒了些油茶籽,这些您可以吃几餐。”杨奶奶紧紧地握着昕平的手,很感激地说:“平啊,你总是这么挂念着我,不知我这老骨头是哪世修来的福啊!”昕平触摸着杨奶奶布满老茧粗糙的手,很心痛老人一生的不容易,亲切地对老人说:“我的母亲去逝早,您就是我的母亲一样,以后我一定会照顾您到终老。”老人听昕平这一说,把秋平一下拥入到怀里,嘴里连声说:“好呀,好呀,我有你这个干女儿,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福份,我会笑着到那边去的。”
昕平见屋里东西零乱,又马上拿出抹布帮杨奶奶清理卫生,昕平手脚麻利,一会儿就把东西整理好了。杨奶奶在一旁说:“平啊,你别忙活了,坐下来陪我说说话。”昕平就搬了条矮木凳坐到老人身边,一边给老人削苹果,一边听老人絮絮叨叨地说着她过去的事情。
昕平把苹果削好后,又把苹果切成小块,她细心地观察到老人牙齿所剩无几了,只有小块的苹果,老人才能吃。杨奶奶说:“平,你也吃呀,我吃不了这么多。”昕平说:“我家里留着呢,这些是专门带给您老人家吃的,您慢慢吃。”
昕平平排地与杨奶奶坐在一起,她观察到杨奶奶棉袄袖口破了,便从竹篓里拿出针线,立即把脱线的地方缝补起来。
昕平每一次的到来,给杨奶奶带来莫大的慰籍,杨奶奶满是皱褶的面上洋溢着满满幸福感。
昕平把要做的事都做好后,就跟杨奶奶告辞了,她还要去山上采些药材。她背着空背篓向着后山走去,在一处權木丛中,她发现了一蓬蓬金银花,那嫩黄的花朵簇拥着,在微风中摇曳着,似乎在向她招手,昕平喜出望外,不一会功夫就采了整整一背篓。
太阳已升中天了,昕平背着一篓鲜嫩的金银花,怀着愉悦的心情走上归途,金银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三
又过了几天,这几天连续下雨,气温下降,昕平想到山上杨奶奶上次感冒是否痊愈?有些不放心,因而又带了些药物冒雨上山。
当她来到杨奶奶家,推开虚掩的房门时,看到老人躺在床上。昕平连忙走到床前喊杨奶奶,老人虚弱地应着她。昕平用手摸了摸老人额头,滚热,老人在发烧,不禁心里一惊!昕平马上从袋子里拿出退烧药给老人喝了,又给老人进行物理按摩,还烧了热水帮老人洗脚。幸好,这天昕平及时赶到,杨奶奶度过了这一关。
昕平一直坐在老人床边,陪着老人。当老人烧退了,她有了些精神,她颤抖着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对银手镯交给昕平说:“这是我娘打发我出嫁的,我一直舍不得戴。平啊,你收着吧。”
昕平连忙推辞:“这可使不得,这是您老人家最珍贵的东西。”
“收着吧。”老人执意把对银手镯塞进昕平手里,“我活不了几年了,这些东西留着也是浪费。你对我这么好,我没有什么报答的。”
昕平的眼眶红了,哽咽地说:“大娘,我不图您的报答,只要您每天好好的,我就开心了。”在老人一再要求下,她收下了老人这份厚重的心意。
然而,岁月不饶人,在2023年冬天,这个冬天十分寒冷,当那波疫情肆意蔓延时,这股毒风也吹到了山区。那天早上,昕平照常上山看望杨奶奶,却发现杨奶奶已僵硬地躺在床上,已经没有了呼吸,老人的面容很安祥,她手里还攥着丈夫的像片。
昕平跪在老人床前痛哭失声,她想起杨奶奶常说的话:“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了你这个好闺女。”现在,这个慈祥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她。
按照杨奶奶的遗愿,昕平和村里的乡亲们把老人和她丈夫像片一起安葬在山坡上,那里可以望见整个村庄。
每年清明,昕平都会采一捧山上的野花来祭拜老人。她常常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就像山间的野花那么朴素,虽然极为普通,但它们散发的清香却会给人温馨,当你看到它们蓬勃的生长却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如今,昕平依然常上山采药材和摘山果,有时她会站在山坡上,望着杨奶奶的坟茔,仿佛又看见那个佝偻的身影在捡柴火。她知道这份跨越血缘的亲情,这份山野间的温暖,将永远留在她的记忆里,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山风拂过,带来野花的清香。昕平擦了擦眼角,继续在山间路上行走。她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人需要温暖和关爱,而她,愿意继续做那个传递温暖的人。
2025年4月23日于城步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第四民族中学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协会员。喜欢文学,追求诗意生活。近几年来创作近百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征文比赛奖,其中《梦回大山》获[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纪实文二等奖,获2023年文学创作奖,《绽放的女人花》获[都市平台]、[当代文艺]联合举办的有奖征文比赛二等奖,获都市头条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有[当代文艺]编辑部出版的电子书《悠悠岁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