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时代,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其质量与公平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对教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的焦点。2025年4月20日,三湖教育论坛第28期线上论坛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这一重要议题。本次论坛由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郭丽主持,孟国泰、王红顺、贾震、朱思启等多位教育界知名人士参与讨论,分享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见解,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本次论坛的讨论内容丰富,涵盖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实践的探索、教育公平的实现等多个方面。与会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讨论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对本次论坛的精彩言论、经典案例以及精当实施措施进行总结和提炼,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而努力。
精彩言论
孟国泰:
从个体出发,让每个人都精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个体出发,尊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石。
真正的教育是从个体出发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奇迹。
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教自学,最好的管理是自管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自价。“自教自育自学自评”的教育方式,是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简约而有效的途径。
人民满意的教育还应是“学思做三位一体”“导学评三位一体”的教育,是综合发展个体各种能力的教育,是融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一体的教育,是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教育,是一个都不能少、连差生都备受关注的教育,是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的教育,是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的教育。
郭丽:
教育若不能点亮个体独特光芒、铺就多元发展之路、照亮未来希望之途,那便是人民心底难掩失望的“未竟之章”。
从个体出发,意味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助力个体实现全面且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从个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给予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
贾震:
“双减”是国家的战略决策,之前那样机械重复训练,把学生束缚到学校课堂上,脱离社会实践,不敢面对现实世界挑战的做法是没法适应国家对创新拔尖人才需求的。
AI时代,真正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来临了,也可以实现几千年来‘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大胆探索‘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的理念,实现让每个人都精彩的教育梦想!
王德增:
满意大教育,人人都精彩。鼓励自因自,命运己靠己。
好的教育不是寻找缺陷的显微镜,而是发现潜能的望远镜。
宋桂杰: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是学习的主角,通过创新教学法激发他们的潜能。
教育应融入生活,让学习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李映红:
“双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重要契机。聚焦课堂提质,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丰富课后服务,开设多元课程,如艺术、科技、体育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课后时光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孟召臣:
最好的教育是自律自育!
教育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孩子,要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
王虎:
只要不是我觉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创新不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的方法。
认识一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
经典案例
四川凉山的悬崖村:教师们用藤梯背起课本,将课堂架在云端,展现了教育扎根人民需求、倾听大地心跳的生动写照。
浙江安吉的乡村学校:以“自然教育”为特色,把竹林变成课堂、溪流化作教材,体现了教育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宋桂杰的语文教学实践:通过触屏擂台赛、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后排“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万博文在课堂互动中崭露头角,从“沉睡者”变为学习主角。
精当实施
从个体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天赋和学习节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支持。
2.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打破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教师轮岗、教育信息化等手段,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6.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仅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
7.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8.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需求: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9.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效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0.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综述: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