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行之十
购物将是旅游之乐
作者:张伟群
这次云南之行,我们参加的是主办方精心打造的纯玩VIP团,不得不说,她们在行程安排上确实下了功夫,吃住行各个方面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团员们一路上都比较满意,对导游的评价也是有了很大不同。
按惯例,旅游每到一个新地方,除了品尝美食、游览景点,购物也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购买一些当地特色的商品,既能留作纪念自用,又能当作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为旅行增添一份圆满。
可回顾以往的跟团游经历,每次购物总是留下不少遗憾。当时看着满心欢喜,觉得样样都好,回到家后却发现,大部分东西实用性并不高,就连那些品尝时觉得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再吃时也觉得远不像品尝时的口味好。可即便如此,下次出游时,还是忍不住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冲动消费,而事后又总是后悔不迭。
仔细想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我们缺乏判断力或者游客钱多人傻,很大程度上与导游的一些行为密切相关。我把自己遇到过的导游常用的方法,粗略拢扒了一下,大概有如下几种。
一是建立信任,诱导消费:旅途中,游客身处陌生环境,对导游天然有一种依赖。导游利用这一点,凭借出色的口才,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种或真或假的故事和信息,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敬佩和信任,从而为后续的购物诱导埋下伏笔。一旦游客对导游深信不疑,就很容易听从导游的建议,购买那些被大力推荐的商品。这在国外旅游尤其明显。
二是打感情牌,博取同情:导游会讲述自己艰难的成长经历,比如出身偏远大山,现在为过上好日子,独自来到大都市在社会上打拼,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甚至会提及房租、托儿费以及孩子的生活费等生活压力,让游客心生怜悯,产生想要帮助他们的冲动。这种情感绑架使得游客在购物时难以拒绝,即使对商品本身并无强烈需求,也可能为了满足导游的“期待”而掏腰包。
三是塑造形象,获取认可:导游常常将自己描述成学历低、工作选择有限的人,强调导游工作的辛苦和吃青春饭的无奈,让游客产生一种优越感。同时,他们又展现出丰富的知识储备,从天文地理到历史文化,从治国安邦到民间八卦,无所不知,无所不聊,让游客对其敬佩有加。在这种心理落差下,游客更容易听从导游的安排,在购物环节中表现得更加顺从。
四是利用宗教伦理,进行道德引导:导游还会从信仰、爱心,到忠孝、感恩,说得头头是道,将购物行为与这些高尚的品德联系起来,让游客觉得购买当地特产、支持当地经济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如果不买,就仿佛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在这种道德压力下,游客往往难以坚守自己的立场。
五是夸大商品功效,制造虚假需求:在推荐商品时,导游会极力夸大其功效和价值。比如玉石金银被宣传为能改变命运、带来好运的必备之物;乳胶床垫则被吹嘘成保障健康的关键,仿佛没有它就无法拥有舒适的生活;特产药材更是被说得神乎其神,不用大夫开方,只要买回去煮一煮喝了,就能百病不侵、延年益寿。这种夸张的宣传让游客陷入恐慌,担心自己错过这些商品就会失去健康和幸福,从而冲动消费。
六是营造消费氛围,施加心理压力:导游还会通过讲述其他团队游客的豪爽消费行为,激发游客的攀比心理。同时,在购物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推荐和劝说,甚至采用生拉硬拽的方式,让游客难以拒绝,一些没有买的游客甚至设法躲着导游,造成了巨大的心里负担。在一些珠宝店等购物场所,环境布置也让人感到压抑,没有休息的地方,老人要有两个小时以上长时间站立,十分疲惫,即使想躲避购物也无处可去,一旦被导游发现,还会被催促着去选购商品,多重压力让很多游客最终觉得兜里的钱就是欠人家的,无奈之下只好咬牙妥协。
七是大讲旅游区人民多么的好又相较于内地的落后,国家多么的重视,扶住了民生旅游产业,带动一方经济,需要游客掏钱帮扶。
八是对所有地方共同的特产,如金石玉器动辄几千几万甚至大几十万,肯定是眼前的才是人的命运和健康必备之物,别的地方即使是原产地,那功效也差了去了。你买了别的地方的而没有或不买眼前的,就过不好活不好,回去后,多半是有挣钱的苦,没花钱的命。
九是说推荐的产品价格最实惠,有特殊的渠道供应,保真保实保赚,蕴含未来市场商机,升值空间巨大。买了就是聪明人,不买就错过了人生机遇。弄的不想买的,只好一路闭目装睡,其实闹心的不行。
我们这次云南行的旅游与其他团队有所不同,只有两三次购物,但中途更换了三次导游。她们说没有强制购物的指标,走个过场就行。话是这样说,但第一个导游仅有的一次带我们去珠宝店时,就强势对大家说出手大方些,要买财运福运就要买贵的,几千几万的就别瞎花钱。虽然我们不太可能花费巨额购买,但还是有两位团友买了几千元的珠宝,买了后都不太好意思跟旅游说。而行内人都知道玉石无价,不能吃不能喝,喜欢了就值,不喜欢那就是石头。九华那么多九旬老人身上也没披金挂玉,活的却健康快乐,而世界首富马斯克身上显眼的就是块手表,时间是来钱的诀窍,那要是靠戴貔貅,估计大几百斤的也镇不住,他要是信这个,大概只能弄个活的骑着。
其实,我也理解导游需要通过提成来增加收入,这在国内旅游市场是人皆共知的通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来了花点钱,游客商家导游都高兴,不是很好吗。
不过这种过度诱导消费的行为,还是破坏了旅行的美好体验,也损害了大多数普通游客的利益。比如我,这几年旅游光是玉石店就去了十几个,每个好歹要是去买,估计退休金都要扔进去了。主管部门也是反复抓管,努力纠正这一现象。
好在我们的第三个导游是主管接送游客的,他送站时告诉我们,七月份再来昆明吧。不是有什么特别活动,而是那时开始云南旅游将实行游玩和购物分开,玩就痛快玩,买就可心的买。不管是团队还是自由行,都是这样。他说完,我们都为他热烈鼓掌。
昆明是四季长春之地,但这里将迎来更大更美好的春天,我们等待着这一天。届时,我们身边的导游不光是口若悬河,而是热情的告诉你哪里拍照风景好看,什么姿态最美,甚至她会跑前忙后的为我们拍照,亲的如同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