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村笔会记:在吕祖遗韵里触摸文脉的呼吸
编者按
张庆明先生的《仙村笔会记》以写实笔触勾勒出肥城吕仙村的立体图景:这里既有吕洞宾传说浸润的千年仙踪、齐长城与石窟造像的历史肌理,也有抗战遗址诉说的红色记忆,更有核桃园里的果香、村志手稿中的方言口述。文章避开浮泛的诗意渲染,将“文脉”具象为井栏苔痕、铁砧锤印、AR屏幕上的传说动画,以及村民疏花时鬓角的白发——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细节,如实记录了一个北方山村如何在历史褶皱里打捞文化根脉,又在时代浪潮中编织新的生活图景。当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村民汲水时的“咕嘟”水声、电商直播中的核桃叫卖,便真正实现了与现代的共生。
本文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份扎实的观察样本,亦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古老传说与红色精神,在实事求是的记录与践行中,成为照进现实的活的传统。
仙村笔会记:在吕祖遗韵里触摸文脉的呼吸
张庆明
暮春之际,泰城部分书画家应约前往山东肥城吕仙村。车行陶山北麓,新绿漫过叠嶂,山樱逐风飘落,如碎玉铺径。转过村口百年老槐,忽见石碣上“吕仙村”三字苍劲,落款“丁卯年重修”——这方原名“团瓢”的村落,因吕洞宾修行传说而得名,历经近百年时光,仍在山水间保持着独特的呼吸韵律。
一、山水之间的千年注脚
吕仙村嵌于陶山景区东麓与小泰山景区西麓之间,北枕海拔502.2米的陶山,南望245.4米的小泰山,三面环山如天然屏风,将村庄护成“世外桃源”。登山而望,梯田层叠如天梯接云,核桃园、石榴园在春日里舒展新叶,与山间59处溶洞群遥相呼应——玉皇洞内,唐代石雕吕洞宾像衣纹流畅,左手握书卷,右手施“赐福印”,虽经千年风化,面容仍慈和若生;观音洞深约二十米,洞顶钟乳石滴落的水珠在石台上积成浅潭,村民称其“仙露”,每逢干旱便来此祈雨;八仙洞则以洞壁天然石纹似八仙过海图闻名,其中“铁拐李”石形惟妙惟肖,拐杖与葫芦的轮廓连孩童都能辨认。齐长城遗址从村北山口蜿蜒而过,现存夯土城墙高约3米,每隔百米可见当年烽火台基座,砖石中夹杂的陶片经鉴定属春秋战国时期,与《左传》中“齐筑长城防鲁”的记载相印证。
村口的吕公井是时光的琥珀。井栏八卦纹深嵌青苔,每逢晨露凝结,便如仙人遗留的卦象重焕灵光。村老周伯握着青葫芦汲水,水流撞击葫芦的声响清越如磬:“吕祖当年取水炼丹,总留三分还山涧,说‘天地循环,方得长久’。”井旁残碑“教民识药”“传艺冶金”字迹漫漶,却因铁砧上新生的景天草与竹篮里的连翘、艾草,让传说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铁砧凹痕里种着村民从山上移植的多肉植物“玉露”,叶片通透如凝脂,正如老辈人说的“点铁成金”,不过是将无用之地化作生活之美。
二、红韵与墨香的交响
午后,村支书赵建华带我们参观了新修的红色文化广场。赭红色花岗岩铺就的广场中央,“烽火陶山”纪念碑巍然矗立,碑身浮雕分三部分:左侧是情报员王老汉扮作樵夫,将密信藏入扁担夹层穿越封锁线;中间是大峰山独立营战士在吕公井旁用陶罐熬制草药,村妇们抱着刚蒸好的玉米饼列队支援;右侧是抗战小学的孩子们在山洞里上课,石板当黑板,石笔刻生字。“这组浮雕的原型都是村里的真实人物。”赵建华指着广场东侧的土坯房,“那是抗战医院遗址,当年没有消毒设备,伤员的绷带就用井水煮过的连翘水浸泡,愈合效果特别好。”走进遗址内,土墙上用白灰写的“轻伤不下火线”仍清晰可见,墙角木架上摆放着复原的医疗器械:陶制药罐、竹制镊子、盛药用的葫芦,与吕公井的传说形成奇妙呼应。
笔会设在村中央的“雅集书屋”,推门便是满壁书香与满山青翠。书画家们或临窗写生,将陶山的黛色、小泰山的烟岚收于画纸;或围案挥毫,以吕公井泉水研墨,松烟墨在宣纸上洇开,混着窗外核桃花的淡香。书法家张老悬笔写下“仙乡自有丹青意”,忽然停笔望向窗外:梯田里,村民李大姐正给石榴树疏花,蓝布衫上别着的银簪正是吕祖庙会时买的纪念品,粉红花影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恰是“人间烟火入画来”的注脚。画家张先生则专注于纯阳宫砖雕——吕祖提壶济世的衣袂与山民荷锄的身影在砖纹里重叠,他忽然笑道:“你看这山民裤脚的泥点,和我们刚才在核桃园看见的一模一样,古人早就把生活刻进了传说。”
三、在时光里生长的村志
行前,吕贤村支部书记赵建华给我们聊起撰写村志事宜。据赵建华介绍,吕仙村三面环山,呈瓢状,故称“团瓢”。按历史文献中“供奉吕祖”的记载,1927年该村正式更名为吕仙村。村里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明代建筑吕祖团瓢,周边还分布有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明摩崖石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到处可见的石屋,由村子附近出产的一种黄色石头建成,因这种石头色类黄金,村民称为黄金石,所建石屋故称之为黄金屋。村里对这些传统黄金屋进行了修缮改造,规划建设了雅集书屋、茶馆、民俗馆等,为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吕仙村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村里的古建筑、古村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书画家们创作的好地方。
“现在村里用AR技术做了互动地图。”赵建华指向广场西侧的体验屏,“扫码不仅能看吕祖传说动画,还能听抗战老兵后人讲四烈士的故事——1943年,四位情报员为保护电台,引开日军坠下悬崖,最后只找到半块带血的怀表,现在就陈列在村史馆。”
说到产业,他坦言:“1600亩核桃园里,80%是‘香玲’品种,皮薄仁满,去年电商直播卖了30万斤;300亩石榴园选的是‘泰山红’,国庆节前后开园,游客自己摘石榴、榨石榴汁,体验区每天能接待百余人。”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统计,而是村口超市里摆着的核桃油、石榴酒,是村民新房外停着的新能源电动车,是山路上穿梭的旅游大巴。
四、暮色中的文脉长歌
离开时,山风送来晚钟般的铃响——不知谁家在为新栽的果树系祈福红绳。书画家们的作品铺满书屋长桌:有吕公井畔周伯汲水的工笔画,井栏上的樱花精确到五片花瓣;有红色广场浮雕的速写,情报员扁担上的绳结与历史照片分毫不差;更有村民在核桃园劳作的水彩画,画中人物衣袋里露出的,是村志编纂组发的采访笔记。诗人老王在宣纸上题下:“一井承仙骨,万木聚红魂”,墨痕未干,已被围观的村童用手指蘸着清水,在石桌上临摹出稚嫩的“仙”字。
回望村口,老槐树影里,周伯正教孙子用青葫芦汲水,桶绳在井栏上磨出的凹痕,与千年之前的印记悄然重叠。井旁公告栏贴着新通知:“本周六吕祖庙会,村史馆展出抗战时期老药具,核桃合作社招募直播助农志愿者。
”这座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的古村落,没有刻意美化传说,而是将吕祖的“天人合一”刻进护林公约,把烈士的“家国情怀”写进村规民约。文脉如水,自陶山深处涌出,经吕公井的千年沉淀,在书画家的笔尖、村民的笑谈、孩童的憧憬里,化作永不干涸的泉流——它是井栏上真实的苔痕,是铁砧上新鲜的锤印,是村志里不加修饰的方言口述,更是每个清晨村民汲水时,葫芦“咕嘟”一声吸满的,带着泥土气的,鲜活的时光。
吕仙村诗记
陶山环抱古村幽,旧号团瓢吕祖留。
井刻八卦承古韵,洞藏千像证春秋。
烽台犹记抗战事,石屋长铭报国仇。
核桃漫野连云翠,石榴盈枝带露稠。
莫道仙乡无俗事,新篇正续写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