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鉴:一位领导者的精神图谱与时代担当——读孙士杰《泰山挑山工颂》
编者按
泰山挑山工,是中华文明中“坚韧不拔、负重前行”的精神具象;孙士杰同志的《泰山挑山工颂》,则以诗为镜,照见了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升华。这篇赏析文章以“诗心—诗品—诗魂—结语”为脉络,将诗歌意象与时代精神、个体实践与民族品格交织共振,既展现了诗作“筋骨里的劳动史诗”的文学价值,更揭示了其“汗水中的执政哲学”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突破就诗论诗的局限,将笔触延伸至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从宋代范宽笔下的挑夫到新时代的“机器狗”,从冯骥才的文学形象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脉搏中,赋予传统意象以当代生命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文中将孙士杰的执政实践与诗歌内核深度勾连,用“减垄增地”“五乡行动”等具体案例,诠释“诗品即人品”的深刻内涵,让抽象的精神追求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如“挑山工”般坚韧前行的力量。这篇文章通过诗与时代的对话、诗与实践的互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奋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如挑山工般“一步一印”的坚守;真正的担当,永远需要“铁足铜胫”的实干与“钢柔腿”的智慧。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诗行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在属于自己的“盘道”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攀登篇章。
以诗为鉴:一位领导者的精神图谱与时代担当——读孙士杰《泰山挑山工颂》
张庆明
一、诗心与山魂的共振:意象中的精神密码
泰山挑山工,是行走在石阶上的文明符号;孙士杰的《泰山挑山工颂》,则是镌刻在诗行里的时代注脚。当我们在平仄韵律中触摸“扁担弯弯两端尖”的质朴,看见“黑脊赤膊承日月”的胸膛,那些被历史风干的劳动剪影瞬间复活:北宋《游山录》中记载的挑山工身影,冯骥才笔下“一步一叩”的负重者,以及新时代“机器狗”挑运垃圾的科技奇观,在诗歌意象的交织中构成了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立体谱系。
诗歌以扁担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这一意象既是物理工具,更是精神图腾。“荷物巍巍步未闲”的“未闲”二字,既是负重的动态描摹,更是责任的隐喻——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挑担不怕难、登山不怕险”,孙士杰笔下的扁担一头挑着民生冷暖,一头挑着发展重任。诗中“铁足铜胫”“踏云烟”等具象描写,将劳动者的躯体化作精神的载体:黝黑的脊背是烈日下的勋章,铁铸的脚板是石阶上的印记,“钢柔腿”则以刚柔并济之姿,写出攀登时的韧性与智慧。这种“筋骨里的劳动史诗”,与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中挑夫的雄浑笔触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诠释着“埋头苦干、勇挑重担”的文明基因。
二、诗品与品格的互文:汗水中的执政哲学
诗歌的力量,在于超越个体、直指灵魂。“铁骨嶙峋挑岱岳”一句,以“挑”字为诗眼,将泰山的重量与挑山工的担当紧紧锚定——这“挑”的不仅是货物,更是责任、是使命、是“直向天阶勇登攀”的勇气。这种精神在孙士杰的执政实践中具象化为“汗落如锤石溅花”的实干篇章:从政府大院到党校讲台,从抢险大堤到乡村振兴一线,他将“心凝绝顶破重关”的诗意追求,转化为“减垄增地”模式下的粮食增产,“五乡行动”中的人才回流,以及抗疫战场上的“铁足铜胫”。
诗中“毅魂凝结千钧力”的凝练,恰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形成时代共振:在乡村振兴的“十八盘”上,泰安干部以“盘道逶迤分寸进”为考场,用“铁足铜胫”丈量责任;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机器狗以“钢柔腿”应对挑战,将传统精神注入现代文明。这种“诗品即人品”的互文,让抽象的精神追求落地为沉甸甸的改革成果与群众口碑——正如诗歌尾联“丹心映日逐峰遐”的宣言,孙士杰的创作本身就是“德载坤舆耀海涯”的生动注脚。
三、诗魂与国魂的交响:时代中的使命回响
《泰山挑山工颂》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振臂高呼的空想者,而是躬下身、扛起担、踩稳路的实干家。诗中“步伐稳健盘道走”的行走哲学,暗合新时代“稳中求进”的发展逻辑——在经济转型的“快活三里”,挑山工的坚韧品格启示党员干部,在顺境中也需持续奋进、步履不停;在深化改革的“十八盘”,则需“重压不歇肩”。这种精神在泰安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具象为“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系统思维,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升华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斗争品格,最终在“丹心映日逐峰遐”的集体群像中,完成从个体到民族的精神跃迁。
诗歌的当代性,更体现在传统意象与现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当“盘道”“巅峰”等实景,成为“数字经济”“碳中和”等新征程的隐喻,孙士杰的诗作便超越了地域符号,成为中华民族“勇攀高峰”的精神图腾。这种转化在《挑山颂》等艺术作品中得到呼应:阎维文的歌声将“家国重担扛两肩”的意象,与“泰山有顶我为峰”的豪迈熔铸为新时代的精神号角,而孙士杰的诗歌则以“气吞苍昊惊风雨”的气象,为这场精神接力写下注脚。
四、结语:在攀登中续写文明
从北宋挑山工的模糊剪影,到新时代“机器狗”的科技奇观,泰山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千年攀登。孙士杰的《泰山挑山工颂》,既是对劳动者的致敬,更是对执政者的启示:真正的担当,从来都是“铁足铜胫”丈量出来的;真正的初心,永远是“黑脊赤膊”磨砺出来的。当我们在诗行中重读“汗落如锤石溅花”的意象,看见的不仅是泰山石阶上的蜿蜒身影,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攀登的背影——他们用肩膀扛起苦难,用脚步丈量希望,用毅力铸就辉煌,最终在“德载坤舆”的泰山之巅,闪耀出属于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这种光芒,既是对“埋头苦干、勇挑重担”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时代精神的回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泰山挑山工颂》为我们提供了一面精神之镜:镜中映照的,不仅是挑山工的坚毅面庞,更是每一位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的:“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让我们以诗为鉴,在各自的“十八盘”上,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稳健步伐。
泰山挑山工颂
孙士杰
扁担弯弯两端尖,荷物巍巍步未闲。
黑脊赤膊承日月,铁足铜胫踏云烟。
盘道逶迤分寸进,重担压肩雄姿坚。
铁骨嶙峋挑岱岳,直向天阶勇登攀。
汗透衣襟湿青嶂,心凝绝顶破重关。
毅魂凝结千钧力,卓荦精神励世间。
晨踏朝露暮披霞,石阶万级印霜华。
汗滴砸石迸飞火,丹心映日逐峰遐。
气吞苍昊惊风雨,德载坤舆耀海涯。
浩然正气昭天地,岱宗英魂永璨然。
作者简介 孙士杰,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73年9月至1977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数学系学习。毕业后,长期在县、市从事领导工作,先后担任泰安市郊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员办公室主任;新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泰安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2006年12月任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副厅级),2010年1月兼任市行政学院院长。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一直重视理论探讨和创作,曾在《理论前沿》、《学习时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三十余篇,主持省市级立项课题十余项,主持泰安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先后出版《党校文化建设研究》、《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等著作多部。
泰山石阶上,挑山工的身影总让人想起“向上”的力量。孙士杰同志的《泰山挑山工颂》,以凝练诗笔勾勒劳动者的筋骨,更在字里行间映现出一位共产党员深耕基层的初心图谱。作为曾与他在地方政府和市级层面长期共事的同志,我深知诗中每句意象皆非虚言——那些关于扁担、脚印、汗水的书写,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将个人担当融入时代使命的真实注脚。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挑山工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毅力顽强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不仅体现了挑山工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毅力。孙士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挑山工的敬意和赞美,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