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的检测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复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为保证检测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增强检测的促进作用,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检测方式。主要有:
1.口头检测,对于一些短小零散的知识点,采取复述或者记忆的方式,小组内和小组间互相检测、计分;
2.书面检测,选择难度合适的内容,通过书面练习,在一定时间内,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评比完成质量;
3.命题检测,由小组代表或全体组员进行命题,用以组内或其他组的检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复习课效率,打造优质轻负的高效课堂。
(七一路小学 毛雪琪)
上周我有参加了“聚焦课堂教学 推进课改实践”——益课堂课改线上研讨会。有幸聆听并参与线上研讨了王家河中心小学李静老师执教的《蜘蛛开店》一课。李老师的课程中充分展现了其对课改理念的积极践行,亮点突出。今天我想针对自己听课时的思考和研讨时的建议与大家分享这堂课。
一、课程优点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综合能力
李静老师成功构建了课改课堂框架,独学、对学、群学环节紧密相连且完整呈现。在独学阶段,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锻炼自主思考能力;对学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让他们学会倾听与表达;群学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多形式的学习切换,全方位地锻炼了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规范课堂纪律,保障教学秩序
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极强的纪律性,口令执行准确到位,站姿端正标准。良好的课堂规矩意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体现出李静老师日常对班级纪律的严格要求与有效管理,更使得课改课堂的各项教学环节能够高效推进,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习内容。
(三)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评价体系丰富且及时,在课堂展示环节尤为突出。教师凭借专业知识给予精准点评,不仅让学生明确自身优点与不足,还为他们指明了后续学习的方向。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成就感和动力。
(四)科学任务驱动,契合认知规律
课程以任务群驱动教学进程,任务编排从易到难,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种循序渐进的任务设置,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先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字词理解任务,再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学习能力,避免因任务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
二、改进建议
(一)合理精简任务,确保学习质量
鉴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且王小课改课堂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课程中设置的五个学习任务略显过多。过多的任务会让学生应接不暇,难以深入思考和理解知识。建议将任务整合为三个左右,为学生留出充裕的思考和消化时间。例如,可以将一些关联性较强的任务合并,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攻克关键知识点,从而确保学习质量,避免学生因任务繁杂而产生畏难情绪。
(二)优化群学安排,提高课堂效率
群学环节的安排需要进一步优化。连续开展两个群学任务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影响学习效果。建议将群学与其他学习任务,如独学、对学等交叉进行,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节奏中合理分配精力。另外,并非所有群学任务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展示。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特点,选取最具代表性或讨论最充分的任务进行展示,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细化群学任务,促进全员参与
教师应更加精心地设计群学任务,并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入手,让他们逐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完成简单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参与度。例如,在讨论课文故事情节时,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这样既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能让他们在参与中提升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完善评价环节,增强评价效能
目前课堂上每种学习方式都进行评价,导致时间分散,评价不够深入。建议将课堂展示评价集中在群学展示阶段,这样可以将有限的时间聚焦在重点环节。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评价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或评价量表。比如,从内容准确性、表达流畅性、创意独特性等维度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时有明确的依据,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同学的表现,从而提升评价环节的效能。
李静老师的《蜘蛛开店》这堂课为课改实践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若能在后续教学中针对上述建议进行优化和改进,相信课堂教学将会更加精彩,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回顾半个学期的教学,有喜有忧,对刚刚进行的期中检测,总结反思如下:
一、这次期中考试语文成绩较上学期有进步: 做得好的地方:
1. 基础知识部分(如看拼音写词语、古诗默写)正确率较高,说明平时认真背诵和默写。
2. 阅读理解中能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概括段落大意较准确。
不足之处:
1. 错别字较多。
2. 作文内容不够具体,字数未达标,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
3. 阅读理解中仿照例句写句子,谈体会题型失分严重,对句子的理解不够灵活。
二、错题分析与改进措施
1. 少部分同学基础题错误(如字词、诗句填空)
改进:每天听写课后词语,整理错字本。
2. 阅读理解错误
原因:没有逐句读透文章,答题时漏掉关键点。
改进:练习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答题后对照原文检查。
3. 作文失分:开头结尾不够精彩,内容流水账。
改进:多积累好词好句,仿写优秀范文;写作前先列提纲。
三、后续学习计划
1. 每日积累:坚持阅读30分钟,摘抄3个优美句子。
2. 每周练习:完成一篇课外阅读理解题,请老师或家长批改。主动提问,遇到不懂的题型,及时请教。
(七一路小学 王洪梅)
上周执教了《有趣的折叠》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并初步感知、体验了长方体、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再一次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折叠活动,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让学生先观察,再充分想象,想象它折叠后的样子,然后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反复的展开和折叠中,体验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借助想象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二标一标,通过折叠出的小房子来确定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勾连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在这两个活动中通过对学、群学中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也发展了应用意识和数据观念,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七一路小学 罗军军)
体育课当中如何把握个人展示及课堂纠错:
1. 个人展示
设展示时间:课中专门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展示体育技能。
说清要求:提前告诉学生展示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
多种形式:单人、小组推选、男女生分组展示,或播放提前录制的视频展示 。
2. 纠错
及时反馈:看学生展示时发现问题,马上用语言或动作指出。
分层纠错:大家都有的问题集体讲,个别问题单独指导。
对比教学:把正确和错误动作放一起,让学生直观看到差别。 互相帮助:鼓励学生自己找错,也帮同学纠错。
(七一路小学 贺承军)
在《识字 7. 操场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依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发展语言。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识字写字目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等多种识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本课生字,书写教学达成度较高。
2.阅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等,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但在朗读的情感表达上,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读出儿歌中同学们在操场上欢快活动的氛围,今后在朗读指导的深度和个性化方面还要提升。
二、教学方法运用反思
1.情境教学法:利用课文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展示操场上的活动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识字和理解课文的学习中。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识字方法、讨论体育运动,以及小组合作创编儿歌等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归类识字法:依据偏旁,如提手旁和足字旁,引导学生归类识字,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并举一反三,提高了识字效率,加深了学生对汉字构字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改进优化
丰富课堂评价:学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关注全体学生: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发言和参与的机会。
(七一路小学 穆亚婷)
今天执教了《操场上》。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是夯实识字基础。在生字教学环节,紧扣新课标“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要求,以“身”字的演变讲解为切入点,通过展示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从图画到符号的变化,理解“身”字所蕴含的身体形态意象,增强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与文化性。在区分“拔”和“拨”时,创编“用力拔萝卜,手指轻轻拨”的小故事,借助生活场景和动作联想,帮助学生理解形近字的差异,有效突破了识字难点。同时,将“打、拍、拔、跑、跳、踢”等动词与动作演示相结合,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不仅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还通过身体感知强化了记忆,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落实了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以新课标倡导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言”为指导,结合“操场上”的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描述操场上同学们的活动,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句式的结构和表达效果,培养了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而“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训练,则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从简单的词语组合过渡到完整句子的输出,为学生的写话训练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
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的重要体现。通过“我在( ),( )”的填空形式,给予学生开放的创作空间,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操场上跳绳、踢球、做游戏等场景融入儿歌,有的学生写出“我在操场上,快乐把绳跳”,有的写出“我在跑道旁,为他来加油”。
问题。:在课堂活动中,虽然整体氛围活跃,但对个别学习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关注不够。
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
(七一路小学 范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