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者而歌(集纳通讯)
——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作者:何昌斌
本篇所记叙的是三位农民,三位平凡而普通的老农民。然而,历史悠久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共和国的光荣历程,浸润着她们的心血、辛劳和汗水……
这位老奶奶,已八十七岁了。她的儿子,六十岁过了,是个傻子,没有劳动能力,一辈子未能婚娶,无儿无女。按照国家政策,她的儿子享受“五保户”待遇。为了领取这份待遇,村委会要求她要代替没有劳动能力的儿子,完成将近一里路的清洁工作仼务。
每当我从这位八十七岁的老妪身边走过,看到她劳动的情景,一股崇敬、惜怜、同情的情感便从心底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为她拍照,录像。我也常同邻居谈论这个老人,人们都说:八十七岁了,身体还这么好,况且不是一般地好,是她行善了,把一个傻儿抚养一辈子,好身体是老天赐给她的福分。
是呵,人常说,日月存正气,天地最公道,好人自有天照应。你看她干活的动作敏捷、麻利,连青年人一样,那像一个87岁的老人呢!!
瞧: 这位拉架子车的一头银发的老大娘,已86岁了,一辈子含辛茹苦地生养了7个儿女。儿女们都是踏踏实实的庄稼人,现在都分门别户了,日子过得都还可以。老大娘现在和笫四个儿子在一起生活,四儿除了务好责仼田,还要经常外出打零工养活一家老小。这位老人的养老金和高龄补贴还要接济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为了让儿子多在外打零工,她还要迈着艰难的步子,到责仼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眼前,这位骑着电动车逛古会的老人,已91岁了。他一辈子没离开土地,还参加了当年许多大型工程的建没。老人记忆力很好,口齿清晰,一提到过去那些事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绳拉斗子浇地,勒紧裤带上公粮,外出修建西骆峪水库、周佛路,宝鸡峡水利工程,0702战备公路……
遥忆当年,老人感慨万千:那些年,把苦受扎咧,吃得不好,活路又重,没办法。那时,建国时间不长,国家穷,机械化跟不上,全靠人力。现在,这位勤劳了一辈子的老农民,一个月的养老金再加上高龄补贴,能领不到400元。尽管不多,也够花了,加之子孙都有出息,家庭收入不菲,老人过着舒心的日子,幸福地安度晚年。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何昌斌,笔名秦剑、杨文武。一九五七年生,住周至县司竹新庙村。文学爱好者,在部队、学校、机关工作期间,曾在中央、省、市、县报刊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百余篇。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