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轨道作业车驾驶的成长之路
文/唐海军 指导“五老”赵通荣
我叫唐海军,22岁,共青团员,四川剑阁县人,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铁道机车”专业大专学历,2023年7月加盟涪陵工务段,成为设备运维车间轨道车运输工区一名光荣的学习轨道作业车司机。2024年11月13日,经关工委牵线搭桥,我与关工委“五老”赵通荣师傅正式签订《“五老”与青工结对包保合同》。时光虽短,但在师傅温暖般引导下,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在业务上不断提升。
初入铁路工作时,我认知的轨道作业车是能在轨道上行驶的“铁疙瘩”但“不善奔跑”。
当真正开始接触它系统学习后,才发现这方狭小的驾驶室里却藏着“大学问”呢。
第一次跨进轨道作业车驾驶室,扑面而来的仪表盘与DMI显示界面像“翻天书”般砸的我两眼一抹黑。师傅手中的变速杆每次推拉都在拨动整列钢铁的筋骨,起步挡更是重的超乎想象,手掌与变速杆迸发灼热,肌肉凸起开始与机械进行原始碰撞,这就是力量的魅力吗?马师傅教我辨认不同频率的发动机声:“来听这个发动机声音,猜一下我们是上坡还是下坡。” 柴油机的轰鸣声在我头顶打转震得我耳膜生疼,我说“这绝对是上坡。”
2024年9月至今,我和师傅们已在渝怀线的黑夜里数十次穿梭。无论在雨夜里配合换轨作业,还是在雨雪里转运轨料,或是在车站里调车转线,在隧道中运送机具;在收轨车探照灯下的每一个手势,在驾驶室与车站的每一声联控,都关乎着整个作业组的安全,每一个动作,我都一丝不苟,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举手间的操作不仅是机械的联动,更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我们不是简单的设备操作者,而是移动安全节点的守护者。
去郑州一个多月的理论培训,皆更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培训从基础原理入手,从车辆构造原理到动力传动系统,从标准化联控用语到非正常行车模式确认,枯燥的条文背后浸透着铁路人的智慧结晶,是无数铁路前辈用经验甚至教训换来的安全密码。轨道作业车承担着线路维护、设备抢修等关键任务,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守护者”。培训时,老师通过讲述一线作业案例,让我感受到这一岗位的社会价值:每一次操作不仅关乎个人安全,更关系到整条线路的畅通和万千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这让我更加敬畏职责,认识到必须时刻保持严谨态度,将“责任心”贯穿于每一次出车前检查、每一次标准化操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傅鞭策添动力。在身边师傅和结对师傅的激励下,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学习,参加轨道作业车自能运转驾驶证理论考试,一次性考试过关。
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精准的操作,与镌刻在心中的敬畏。未来的铁轨上,我将带着这份认知继续前行,在师傅的指导下,早日拿到轨道作业车驾驶证,在不断提升业务技能的同时,在思想上不断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确保渝怀线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争当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贡献青春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