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嘉祥青山西麓的苍翠掩映中,藏匿着一座千年古刹——青山寺。这里曾是西周焦王的祭祀圣地,历经宋元明清的岁月雕琢,化作一方“山色霭霭,水声潺潺”的世外桃源。寺虽不大,却以“鲁西南小岱宗”之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灵动的自然之美,吸引着无数游人寻幽访古,感受尘嚣之外的宁静。
青山寺的缘起,可追溯至西周。据《嘉祥县志》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为彰神农氏功德,封其后裔于焦国,而“焦国故城”遗址正位于青山东麓。最初的青山寺,实为祭祀焦王的祠庙,称“焦王祠”。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宋徽宗追封焦王为“惠济公”,寺庙遂更名“惠济公庙”,民间则习称“青山寺”。此后千年间,这座寺庙历经十余次修缮扩建,融合了宋代的古朴、明代的恢弘与清代的精巧,终成今日“楼阁错落、古木参天”的格局。2013年,青山寺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鲁西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步入青山寺,首入眼帘的便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鲁王朱寿镛所建的“泰山行宫坊”。这座三门石坊仿楼阁而筑,中门内外四尊石狮虽历经风霜、残缺不全,却仍能窥见其雕工之精妙:怒目圆睁的狮首、虬劲的爪牙,无声诉说着明代工匠的匠心独运。石坊正反面分镌“泰山行宫”与“云林胜槩”八字,笔力遒劲如铁画银钩。更令人称绝的是坊上浮雕——二龙戏珠的灵动、麒麟踏云的祥瑞,尤其是“明鲁王觐见焦王”的场景,主仆姿态各异,衣袂翩然,恍若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
青山寺的灵气,一半源于山间汩汩清泉。主殿后的“感应泉”,相传秦始皇泰山封禅后专程至此饮水,赞其“甘冽如琼浆”。泉水自山岩渗出,穿殿底石隙流入龙亭玉池。龙亭楹联“山色霭霭人间胜地;水声潺潺世外洞天”,恰是此景的绝妙注解。八角玉液池建于民国十三年,池栏铭文斑驳,却难掩泉水清冽,至今仍有游人掬水而饮,祈愿安康。
与灵泉相伴的,是寺中一株四百岁的青檀古木。它虬枝盘曲,紧紧环抱明万历四十八年的石碑,人称“柪榆抱碑”。树与碑的缠绵,宛若一对穿越时空的恋人,诠释着“山环水抱必有灵”的古老哲思。
作为青山寺的核心,惠济公大殿堪称明代建筑的典范。五间阔面的歇山顶覆以碧瓦,檐角飞翘如鹏翼,脊兽阵列森严——鸱吻怒目镇火,凤凰展翅鸣祥,走兽昂首远眺,每一处细节皆暗合传统礼制。殿前廊柱平雕缠枝花纹,繁复而不失雅致;殿内惠济公塑像庄严肃穆,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若细观屋脊,可见明代陶匠以琉璃塑兽的绝技:龙鳞片片分明,凤羽纤毫毕现,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色泽如新。
青山寺不仅承载着古代信仰,亦见证过近代烽烟。天然洞穴“神游洞”深约三十米,分上下两层。1947年,刘伯承元帅曾于此设立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挥羊山战役。洞中石壁犹存当年军事地图的刻痕,与寺中缭绕的香火形成奇妙对话,让这座古刹平添几分英雄气概。
沿石阶蜿蜒而上,可至青山寺最高处的泰山行宫。凭栏远眺,嘉祥阡陌纵横如棋盘,山间松涛阵阵,风铃清越。寺内尚有万佛阁的千尊鎏金佛像、送子娘娘殿的慈祥塑像、碑林间驮碑的赑屃石兽,每一处都藏着故事。若逢雨后初霁,雾气氤氲于殿阁之间,更有“云林胜槩”的意境。
青山寺之美,在于它“小中见大”的禅意——方寸之地,既有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又有草木泉石的微观诗意。当游人抚过斑驳的石狮、饮一口玉液池的清泉、仰望柪榆与古碑的痴缠,恍惚间便与千百年的时光产生了共鸣。
这座“人间胜地”,终究以它不争不抢的姿态,在喧嚣之外,为世人留存了一处可栖身、可养心的洞天。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