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牛兄弟
文/贾远朝
在西藏旅游,有一句热门话题,叫做“无阿里不西藏”。说的是在西藏旅游,如果没有去过阿里高原,那么就不能说真正去过西藏。也就是说,在西藏的阿里高原,它的海拔高度,它的自然风光,它的历史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游客只有到达了阿里高原,才能感受到这里与众不同的旅游氛围和心灵震撼。
从新疆的叶城县沿着219国道向西藏出发,快到狮泉河镇时,人们看到一座庞大的藏式牌坊矗立于公路之上,表明,过了这座牌坊,就进入了阿里高原的首府狮泉河镇。这座牌坊的正上额,用汉、藏两种文字写出了醒目的4个大字:天上阿里。据传,早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雅砻河谷的先民部落,他们遥望高原西部的崇山峻岭,只见那里天高云低,雪山巍峨,云蒸雾绕,似有仙气降临。于是,部落首领就派出一只精干队伍到那里去一探究竟。这只队伍穿着藏袍,背着叉子枪,日夜向西而行。数年后,这支队伍疲惫而返,回来说,那里荒漠空寂,鸟兽难觅踪迹,他们沿着走不到尽头的高山一直往上走,已经到了星空之上,手可以摸到星星了,叉子枪已在天上擦出了火花,再往前就过不去了。后来,人们就把西藏最西隆起的这一块高地叫“天上阿里”了。这就是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
如果说,阿里地区叫“天上阿里”,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则应是“天上人间”。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则没有享受到天上人间的待遇。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缺氧量达到50%,气候严寒,生存条件恶劣,常常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同时,这里的交通、通信等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我们的边防战土则是常年驻守在最边远、最险峻的雪海孤岛之上,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要完成守土保边的重要任务,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甚至是青春和生命的代价。
我在阿里边防工作20多年,曾多次沉痛地经历过自已身边的战友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边疆。并且,受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做到马革裹尸还,而是把自已的忠骨永远埋在了边境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一位战友们亲切称呼他为“黑牛兄弟”的无言战友。
这位无言战友,就是曾经在阿里高原的波林边防连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为战友们驮水的一头黑牦牛。
波林边防连驻守在喜马拉雅和阿伊拉山脉交汇的一条山岭上,驻地海拔4700米,四周雪山环绕,气候变化无常。这里,只有一条不很畅通的土路通往札达县城,每年从11月开始,直到第二年的6月,道路才能开通。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成为雪山孤岛,战士们收不到家信,看不上报纸,基本与世隔绝了。
上个世纪的1981年秋,在大雪封山之前,阿里军分区的后勤部长孙应义到波林边防连来检查连队过冬物资的储备情况。孙部长到连队后,看到战士们正忙着从很远的地方把打的柴火一捆一捆地背回来。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战士们的脸上已晒出一层黑壳,有的战士嘴角已裂了口子沁出血来。而且,战士们背完柴火,顾不上休息,马上又到山下的河谷里去担水。全连煮饭、洗菜用的水,还有各班排的宿舍用水,都得靠走1里多的山路才能担回来。由于有高山反映,孙部长刚到这里,空手走路还要喘着粗气,稍一走快,马上就会头昏胸胀。看到战士们如此的辛苦,孙部长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把连长薛忠民叫来,说:“薛连长,看你们这里吃水这么困难,给你们连特批一笔经费,去买一头牛回来,专门为你连驮水用。”薛连长受领买牛任务后,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象泉河谷的布壤村发现了高品质的牦牛,因为那里水草丰美,牦牛膘肥体壮,薛连长挑选了一头3岁龄的牦牛。因布壤村离波林边防连还有50来公里路程,薛连长就用大车把牛拉了回去。
牛到边防连后,战士们看到这头牛,头上的旋窝处,有一撮象雪莲花一样的白色绒毛,其它部位都是油黑发亮的黑色,大家亲切地叫它“黑牛”。
黑牛白天放出去吃草,晚上就关在营房后边的简易牛棚里。可是突然有一天晚上,黑牛自己顶开牛棚门,跑得不知去向了,这可急坏了连队的战士们。大家在附近的山沟里,河滩上,四处寻找,就是不见黑牛的踪影。连长说:“黑牛可能是想家了,应到它的家乡去找一找。”连长带人来到布壤村,果然看到这头黑牛正在和它的亲人们亲近呢。但是,令薛连长惊奇的是,从波林边防连到布壤村50多公里的路程,当时是用车拉走的,路上还有河流、峡谷,道路非常复杂,这么艰险的路,它是怎么找到家的呢?这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迷团。黑牛回到连队后,战士们怕它再跑了,不仅准备了很多草料不断地投喂,而且,有一名叫仁增的战士,还把自己的床铺搬进了牛棚里,昼夜不停地和黑牛斯守在一起。这样,黑牛也和战士们熟悉了,再也没有偷跑回家过。
同时,战士们也开始对黑牛进行了调教。战士们在黑牛背上做了一付鞍具,再找来四个用过的清油桶绑在黑牛背上,让它去驮水。开始,黑牛对干驮水这样的活非常抵触,战士们好不容易把它拉到水井边,但是黑牛一看这四个黑糊糊的油桶,立马就发起它的牛疲气来,它昂起头,呼哧呼哧地摆动几下就挣脱了缰绳,一撂蹶子就跑到山上去了。可是在战士们的耐心驯服下,黑牛不仅学会了驮水,而且还变得非常听话。需要驮水的时候,战士们在营房里大吼一声:“兄弟,该去驮水了。”这时,黑牛就会不声不响地来到油桶跟前。战士把油桶放到它背上,它就会径直走到水井边。井边的战士把水装满后,在它背上轻轻一拍,它会准确无误地依次把水送到各个班排,战士不从它身上取下水它不走,任务不完成从不吃路边草,每天背着四个油桶,驮水往返二十多趟,直到把全连的水驮完,它才回牛棚休息。
1986年夏天,解放军画报社的两位记者到阿里边防来采访,当时来到分区了解新闻线索,我们宣传科的同志给他们介绍了波林边防连有一头黑牛和战士们配合相当默契,默默无闻地完成了全连的驮水任务。记者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立即决定到波林边防连蹲点了解黑牛的故事。他们在波林边防连住了七八天后,回到解放军画报社,以《黑牛兄弟》为题,用相当大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黑牛的事迹,至此,黑牛兄弟在全军名声大振。后来,经阿里军分区上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批准:给波林边防连驮水的黑牛记三等功一次。后来,随着我国边防建设的逐步加强,连队的驻防条件得到了改善,营房也从当年的山岭搬到了山下的小河边,战士们用上了自来水,黑牛兄弟也年老体衰了,变成黑牛老大哥了。可是战士们却舍不得让黑牛老大哥退役,仍然供养在营房里。每年老兵复员、干部调离时,战友们都要与黑牛合影留念。20多年来,黑牛不知送走了多少个离队战友。
2002年元月5日,与官兵朝夕相处的黑牛老大哥,心脏病突发,经连队军医抢救无效去世。黑牛去世后,波林边防连为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大力掀起学习“黑牛精神”的活动,学习它吃大苦耐大劳,默默无闻奉献高原的精神。波林连为黑牛在营房边的山坡上建了一个墓,每年新兵到来,会在墓前接受入伍教育,每年老兵退役,会到墓前跟黑牛告别,献上洁白的哈达。
这位黑牛兄弟已经在它的墓里安息了。但是,连队对面的山坡上,用白石头砌出的“发扬光大黑牛精神”标语,却仍在闪闪发光,它激励着一轮又一轮边防官兵,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无闻地奉献给祖国的边疆。
作者简介:贾远朝,四川广元市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从事宣传新闻工作30多年。著有《山水之源》、《神兵天降》、《脚下的地平线》等,《神兵天降》获五个一工程文艺类一等奖。现为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