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单位: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

当铿锵之声穿透岁月的长河,英雄的精神在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璀璨光芒。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首次公开亮相,以一首气势磅礴的《志愿军之歌》震撼全场,打响了精彩的 “第一炮”。他们虽非专业演员,却用赤诚之心与灵魂之声,将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从作者深挖历史、精心原创,到全体团员饱含敬意的深情合诵;从无数次的排练打磨,到舞台上的完美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英雄的敬仰。演出中,激昂的朗诵、震撼的音乐,逼真的画面,让观众仿若置身烽火岁月,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无畏生死、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志愿军精神跨越时空,感染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传承英雄气节,让这份伟大精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过这次公益演出活动,艺术团的团员们艺术上得到提升,心灵上得以升华。这里辑录和分享部分团员的感言,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前进足印,我们坚信朗诵艺术团会走的更稳更远…… ——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杨建松

部分团员的的感言体会
一个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第一次公开亮相,非常精彩地打响了第一炮,尤其是那首《志愿军之歌》的演绎,表达了对志愿军英雄最虔诚的致敬,让人热血沸腾,他们不是专业的演员,却用灵魂演绎出最动人的表演。当《志愿军之歌》响彻全场,热泪不仅属于观众,更属于台下上百次将自己揉碎又重塑用声音为英雄立传的匠人,信仰穿透岁月,折射着永恒的光芒。让志愿军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最炽热的地方! ——艺术团书记 彭丽敏
传承的真谛不是简单的记忆延续,而是让英雄们的气节在新时代焕发光芒。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就是一群践行者。 ——艺术团副团长 陈伟华
由彭书记原创、全体团员合诵的《志愿军之歌》令人心潮澎湃!创作过程中,书记深挖历史资料,将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保家卫国的赤诚,化作铿锵有力的文字。合诵时,大家用饱含敬意的声音,将每一句诗都化作对英雄的礼赞,让台下听众仿佛置身于烽火岁月。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堂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诵读与聆听,我们深刻体会到志愿军精神的厚重,也让这份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感染更多人。相信在新时代,我们必将传承英雄气节,让志愿军精神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张丽英
诗作与朗诵的完美演绎,再现了抗美援朝的峰火岁月,诠释了志愿军战士无畏生死、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志愿军精神永存! ——李相青
我是二分团的一员,从开始动员到演出,全程参加,一次不拉!我实在是被志愿军精神感动;被作者感动;被领诵的老师们感动;被合诵的团员们感动;被抱病给我们艺木指导柳棣老师感动!现在,我被自己能有幸参加这次震撼的演出感动! ——何慧新

观《志愿军之歌》演出有感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演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场旷世的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多年,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志愿军之歌》的演出,把我们又带到当年抗美援朝战火的烽烟之中。
大幕开启,整齐雄壮的队伍,走上舞台,清脆嘹亮和雄浑凝重的朗诵,瞬间响彻全场。台上,演员们激情澎湃的朗诵,台下,观众们屏息凝声的倾听。我虽然没有上台演出,可我的心和演员们一起跃动,并录下了整个演出视屏。一句句朗诵词,背景画面再现战争的情景,令人无比震撼。在背景音乐的加持下,高亢的“英雄战歌”的歌声,洪亮的“向我开炮”的喊声,瞬间沸腾了整个剧场。如潮的掌声,裹挟着我,此刻,我仿佛成了战场上的一员,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是:志愿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向着敌人冲锋,打得敌人鬼哭狼嚎;他们在零下40度的雪地坚守阵地,以血肉之躯化成载入史册的冰雕……
《志愿军之歌》的演出,凝聚了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领导和团员的心血,从纂稿、排练到音乐背景的制作,无数次修改,反复打磨,将作品打造成精品,才收到这非同凡响的效果。我知道,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的许多精英,来自于军队,有的还是志愿军战士的后代。能有这样好的机会近身向他们学习,我是何其有幸,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尹晓翠

《志愿军之歌》演出有感
我们老干部艺术团的演出获得了此起彼伏的掌声。四位领诵老师和全体合诵老师表演得完美无瑕,精彩夺目。老干部朗诵艺术团,虽不是演员,却以精湛的演技演绎出军人的风采;虽不是军人,却以军人的作风展现着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成为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军之歌》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心灵的天空。
志愿军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让我们读懂了无畏生死的真正意义。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动力。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璀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努力奋斗。 我们是志愿军精神的践行者。 ——郑莉

参加《志愿军之歌》朗诵活动心得体会
我们是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第五分团的全体团员,当我们站在聚光灯下朗诵《志愿军之歌》时,胸膛里奔涌的不仅是诗句,更是跨越七十载的信仰传承。
进入四月,我们这群银发老人像重走长征路般打磨作品。丽敏书记伏案创作的背影让我想起战壕里写家书的战士,柳棣老师打着点滴指导作品的画面宛如当年战地护士。每次排练都像在擦拭历史的勋章,那些"生为家国,死为和平,生死却是同一颗心"的诗句,在百遍诵读中化作血肉相连的共鸣。当合诵的声浪在剧场激荡,我们分明看见前排老兵颤抖的军礼,听见后排青年攥紧座椅的窸窣。
我们不是专业演员,却用皱纹里的岁月与英雄对话。我们不能全部上场,但未参演团员的心与这次活动时刻相连。当最后一句"军旗飘扬,守护和平,至死不渝,永远追寻!"的余韵消散,我们突然明白:朗诵不是复读历史,而是让黄继光的胸膛、邱少云的烈火,布满弹孔的战旗,在我们苍老却炽热的心跳中永生。这或许就是传承最好的模样——用白发守护青春的热血,以晚霞辉映朝阳的光芒。——武汉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第五分团全体团员
注:根据4月23日下午五分团团友们的集体讨论,根据蒋秋霞团长、温海琦书记的整理,由苏彰华(史迪芬)代笔成文。

这是一场完美的演出,高水平,高质量!尤为精彩的是我们老干朗诵艺术团的表演,一次次掀起全场的高朝!此时此刻,我依然是兴奋激动着,久久不能平静。一开场,带动全场的《志愿军战歌》唱响,我是情不自禁的和全体观众大声唱完,仿佛自己正要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向战场!中场,《志愿军之歌》的朗诵,堪称精彩,带动了所有人的情绪,那种震撼,刺激着每一个毛孔,穿透了整个心房,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万分。泪水不由自主的涌出。压轴,还是咱们艺术团的高光时刻,感人的战场故事,动听的《英雄赞歌》真是引人入胜,更加对老一辈革命家充满了崇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75年前父辈们为我们守住了“上甘岭”,让我们在岁月静好中幸福平安了几十年。如今,我们也身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美关税战,这是我们要守的“上甘岭”。我们只能战斗,紧紧地跟着党和国家,绝不退缩!绝不退缩!! ——陈克兰

以青春之耳,听见永恒回声
——观《志愿军之歌》朗诵有感
回看演出视频,台上白发苍苍的长者们用声音为我展开一卷血火交织的画卷。当"保家卫国"的呐喊从二十多道年迈声线中迸发时,我忽然触摸到教科书之外的温度。
朗诵到"单薄的棉衣难敌彻骨的冰",有位老人喉间的颤抖让诗句有了形状——那是长津湖的寒风穿透时空的呜咽。合诵"骨头的碎裂声"时,他们挺直的脊梁与台上灯光交织成青铜雕像,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铜墙铁壁"的重量。
最震撼的是"烈士陵园中带着余温的名字"章节。每个字都像从心口掏出的炭火,灼得我眼眶发烫。当"军旗飘扬"的尾韵在剧场回荡,我突然看清自己与历史的连接——我们刷着手机点外卖的日常,正是那些年轻生命用"一把炒面一把雪"换来的续集。
长江边的晚风依旧裹挟着都市喧嚣。但耳机里的摇滚乐突然让位给记忆中的朗诵声,手机锁屏上"外卖已送达"的通知,此刻竟与"誓死守卫鲜艳的战旗"的诗句重叠。这场银发与青春的对话让我懂得:真正的传承从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每个年轻人读懂牺牲的瞬间。 ——王佳

志愿军精神从未远去她将在我们身上光大发扬
——致敬武汉朗诵团志愿军后代
在《志愿军之歌》的朗朗声里
他们的声音格外响亮
他们的斗志格外昂扬。
虽然只是在排练室
虽然只是在舞台上
他们始终精神饱满
他们始终充满气场。
他们眸中凝聚着对敌人的仇恨,
他们眼里充满对胜利的渴望。
日常生活里,他们和你我都一样,
祖国需要的时候
他们一定会挺身而出
显示出一股特殊的力量。
他们身上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是什么让他们这样不同寻常?
啊
原来他们是志愿军战士的后代
志愿军战士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流淌
他们是志愿军群体的儿女
他们是志愿军群体的希望。
他们的父辈们是最可爱的人
千秋万代受人景仰。
他们继承着先辈的遗志,
他们肩负起崇高的信仰。
志愿军就是他们的生命基因
志愿军精神就是他们的生命密码
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
从未远去
他们就在我们身旁
志愿军精神从未远去
她将永远在我们身上光大发扬!
——周健文

从作品的创作到节目排练,从活动策划到登台演出,从活动结束后的资料收集到编辑整理出的作品和大家心声的展现,凝聚着我们老干朗诵艺术团台前幕后战友们的心血和精神。大家依然沉浸在出战告捷的兴奋中,更在志愿军精神鼓舞下铸就成我们艺术团的精神内核及形象展现。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团友我们的团会有更骄人作品出现!!! ——陈伟华
参演朗诵《志愿者军之歌》有感
握着浸透心血的原创诗歌作品,舞台的灯光洒在身上,握话筒的掌心渗出细汗,饱含深情的诗句从口中吐出,司法蓝邂逅军旅绿,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情不自禁地回首与司法行政工作相伴的几十载岁月。朗诵到“为了祖国利益,为了人民安宁”,让我明白司法行政人的案头与战士的战壕,守护的从来是同一片土地的安宁;朗诵到“背负使命 捍卫正义”,喉咙突然被某种温热的硬块哽住——这不是衰老的征兆,而是记忆在声带刻下的年轮;朗诵到“我们的心永远留在身后的那片土地,”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坚持发声的意义——让战火淬炼的诗行,永远成为民族精神最嘹亮的注脚。
舞台灯光熄灭时,我看见无数个年轻的自己在观众席上起身鼓掌,那些反复打磨凝聚创作者心血的诗句,终于化作基因密码融进新时代的血脉。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用声音传递了情感,用朗诵传承了精神。我看到了观众眼中闪烁的泪花,那是对我们朗诵的认可,是对志愿军战士的敬意,是对这片土地深情厚谊,更是对未来无限期待!退休不褪色,强国还有我,我们会继续发挥余热,用我们的方式守护历史记忆,传承担当使命! —— 孙洁
志愿军精神就是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的灵魂。感谢彭丽敏书记的原创诗歌。让我们的演绎充满力量和激情,让每一个团员都深深的感动。激情。感谢何方的团长在演出排练中对我们的一一点拨和示范,包括做口部操练习普通话都非常非常给力,受益匪浅。为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团长而骄傲。感谢杨建松老师的视频及音乐制作,在整场演出中的倾情付出,辛苦劳累。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深深的感动了大家。感谢4位领诵你们的演绎,让我们的作品达到了巅峰。感谢所有参加演出的老师们你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陈辉老师的优秀评论。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也让我们的文艺演出更有价值!志愿军精神永存。——陈立华

来自社会各界的观看感言
我又细品了美篇《黎明行卷》志愿军精神永存。为你的佳作《志愿军之歌》和市老干朗诵艺术团演出成功,点大赞!特别你率领老干朗诵艺术团在人民剧院的演出,至今难以忘怀。激动!震撼!是坐无虚席观众的共同感受。多少年来,还没看过这样的演出和演出场面,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掌声雷动,热泪盈眶!《志愿军之歌》主题鲜明,意义深刻,不仅展现当年战争殘酷画面,更彰显了“可爱的人”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可歌可泣的志愿军精神!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斗争精神!《志愿军之歌》和纪念演出,是对75年前志愿军的深情怀念和歌颂,不仅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反霸权,中美贸易战;反台独,维护主权,实现祖国统一;以及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激烈的各种挑战,更需要永垂不朽的志愿军精神!让“志愿军之歌”永远响彻中国大地,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志愿军精神永存!——原市监委书记洪子华
《志愿军之歌》是整台演出的高潮。观演时,我在台下落泪了,看到前排的老人也在抹眼泪,作品感动人心,大获成功。——原武汉市刘副市长
很有感情,也很大气。真心佩服。真的很成功。可以的话,可否把你的作品发给我拜读一下。很感人。——原市法院秦院长

责任编辑:陈立华
首席艺术顾问:瞿弦和
文学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艺术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主任编委:谢东升
编委成员:
投稿通道:
邮 箱:478358323@qq.com
联系人:陈立华 13907125104
投稿要求:
1.音频mp3格式、视频mp4,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
2. 纯文本格式的作品文稿及简介,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文稿及简介,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文稿及简介。
3.作者和朗诵者照片,照片请勿添加边框等装饰。
4.特约组稿多篇作品请分类编号。
5.投稿人请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沟通。
6.来稿我们会认真审听,择优发布。
总 编:谢东升
主 编:杨建松
副 主 编 :魏月辉 刘建林 陈 辉
承办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诗歌音乐专业委员会
指导老师:晓 吾
责任编辑:陈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