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生命中最宝贵的品质
苗培兴
一
一收到朋友盛洪义寄来的新书——散文集《摊煎饼》和书画篆刻集已经有些日子了,由于事繁心乱而无暇拜读。近日,诸事已毕,亦从湘鄂归来,通读作品,感触颇多,让我再一次感叹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精神品质的铸造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啊!而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则决定了其生命的情态与未来。
朋友盛洪义是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也是一位散文作家。画,法古龚贤、石涛、黄宾虹等,又师从当代名家张志民;书,法古柳、颜、二王等,又师从当代名家魏启后;篆刻,法秦汉而流行,师从蜚声海内外的书画篆刻大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而文,则是无师自通。
学习书画篆刻,法古追今,拜名师而博采众长,成其美事者不乏其人。而文学创作,对一位只读过初中文化的人来讲,靠无师自通,不能不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求创作者,尤其是散文作者,要有丰厚的学养,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上地下四极八荒,上下五千年之人文史料无所不及,且能化而用之以观照世间万物晓理以记而明示天下。而朋友却能四者集于一身,实非 “勤奋”二字所能解释的通的,必是天赋、痴迷、执着、心恒四德合一也。
朋友的散文集共收入了七十多篇作品,创作年代为九十年代初至当下。这些作品是朋友对自己六十多年生命经历的一个记述,其内容广且细。有对故乡、亲人、童年的深情回忆;有对军旅工作生活的回忆,有对学习书画与师友交往的回忆,也有一些对人和事的议论。这些回忆清晰地向我们再现了朋友鲜活而又立体的人生,坦露了朋友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赤子之心,同时,也把一种从沧桑的岁月里获得的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奉献给我们。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很是自然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思辨,有的就是一种简单的陈述,呈现着一种庄户人“拉呱”式的散漫与闲情。而正是这种“拉呱”式的散漫与闲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在心灵上与他产生共鸣。
二
朋友在《少年纪事》一文中写到,1963年6月,他出生在日照莒县一个叫吕西村的农民家庭(原属临沂地区)。从村口向西望去,朦胧中可见一座山。那是浮来山。这座山是仙山,灵秀俊雅。山上有一座寺,叫定林寺。
寺里有一棵树,是银杏树。这棵树根系天地,脉通洪荒,腾游古今,年轮里刻着四千年的风刀霜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朋友在文中还说,定林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著书《文心雕龙》的地方。 我想,这样的大作,只能在这里完成。因为,山的灵秀俊雅、寺的神通博大、树的坚韧顽强,已然化作神力注入了作者的灵魂,使其成为这品质、这精神的力行者,所以,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作。这样的大作一旦完成,便成为了这方山水的精神象征,成为了滋养后世学子的甘泉凝露。朋友便是这后世学子之一。 三
朋友七岁上学,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但在刚踏入高中的时候,因家里穷,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讥讽他“没缴学费不能算是咱班正式的学生(《少年纪事》)”。由此,自尊心极强的朋友不堪羞辱而愤然辍学。辍学后不久,便当了兵,离开家乡,来到了省城济南。
在他家乡的这段经历里,我试图从他的书中找寻一些他生命中的快乐。可是,没有,看到的几乎全是苦难。唯一的快乐是画画。而画画,有时也是一边流着泪一边在画(《布衣》)。
朋友幼年丧母,是他的三哥,回回背着他,去央求那些刚刚生过孩子的妈妈们,在奶饱自己的孩子后,再好心地让他吃几口剩余的奶水以止饿(《少年纪事》)。“我小时候家境很贫寒,经常衣不遮体,因为儿时有在袖子上擦鼻涕的坏毛病,冬天穿的那件棉袄,都到袄袖脏得能照出人影来了,棉裤穿的裤腚、裤腿磨开了花,两个膝盖的“脸”都漏出来赏春景了,也还得穿着,穿到春暖花开时,俺身上破了的棉衣还露着棉花在傻笑,而我年少的心灵在受煎熬。怎么办?怎么办?再等等!再等等!待到树上的叶儿长到风一刮就听到‘唰唰’地响,风儿刮到脸上暖洋洋,俺爹就和怕狼似地觉着冷天确实不会再来了,才借个我不上学的星期天,让俺嫂子给拆下破棉衣的外表,把破了的裤腚、裤腿补上补丁,再叫俺当单衣穿(《布衣》)。”……
对朋友来讲,这些都是生来就有的苦难。而正是这些生来就有的苦难,让朋友有了远超常人的忍耐力和适应力,磨炼成了特别能吃苦能耐劳的个性。或者说,他已经视吃不饱穿不暖为自然而不再为苦难了。
由此看来,朋友是不幸的,可也是有幸的。他有一位好父亲,父亲为他们五兄弟撑起了一个日子虽苦却温暖的家。
朋友的母亲在临终前曾嘱咐他的父亲:“我走后,你能不续弦就尽量别续,我担心孩子们跟着后娘会受苦(《父爱如山》)》。”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朋友的父亲一定是流着泪点头应允的。真是一诺千金,沂蒙山的汉子重情重义重承诺,就再也没有续弦,硬是自己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的把五个儿子拉扯大。难道没有好心人给他的父亲提过续弦的事吗?我想一定是有过的,只是他父亲知道“鞭打芦花”的故事,一种强烈的爱与担忧让他不敢有这个念头。还有他的哥哥们。母亲走后,哥哥们轮流做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没有攀比,没有推诿,没有偷奸耍滑,只有相互爱护与扶持,一心一意地帮着父亲撑着这个残缺的家,燃起这个家的温暖。
这样的一种生命经历,对于朋友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朋友一定是在他父亲的身上学到了比吃苦耐劳更重要的品质——责任。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学会了另一个重要的品质——爱。这种责任和爱,让朋友无论吃多少苦都不觉着苦。哪怕是在漆黑的夜里,独自走在遍布荆棘的山路上也不觉着害怕。
这就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惬意与坦然了,物质上很苦但精神却很踏实。也正是有这份惬意与坦然,朋友才能在苦难中寻得一份快乐——画画。这样的快乐,是这方山水赋予的,是这方灵秀的山水给朋友的灵魂注入了一种灵气而使其开悟的。所以,当那个叫王凤臻的老师,看着他第一次用钢笔所画的“马恩列斯毛”的图画而夸赞他“还真有点绘画的才气”时,他的内心腾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让苦涩的生活里透进了一丝光。而当那个教会他速写和素描的王老师告诉他“临沂艺校”这个校名的时候,他的心灵终于被打开了一扇窗,他幻想的那窗外的景色就成了他童年的、永恒的梦。
四
如果说,朋友走进军营是他人生的幸运与转折,那么,朋友敦厚朴实踏实执着的品格则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与未来。
朋友在军营里干了13年,先后干过“放哨的警卫员、管理地图的保管员、端盘子的餐厅服务员、煮稀饭的炊事员、整理客房的招待员、电影组的放映员和编刊物的美术编辑(《布衣》)。”他就像“一块砖”,被搬来搬去。可无论怎么搬,无论“搬”到什么地方,朋友都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谦虚真诚地与人交往,赢得一路好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是他生命中的那份惬意与坦然了。在朋友看来,做“一块砖”没有什么不好,比起在老家时的生活已经好过百倍了。知足,让他踏实,让他幸福。只是,无论工作岗位怎么变化,工作任务如何繁忙,唯一不变的,是朋友手中的画笔从未被放下,那童年时期生命中唯一的快乐之树依旧茂盛。他利用每一个休息的空间,把眼前的世界和心里的世界,画在纸上,刊发在杂志上。终于,朋友的才华被发现,被“搬”到了《前卫报》帮忙做美编。此时,朋友的爱好与工作合二为一,可谓如鱼得水……
对此,我想,这该是朋友最最惬意的时候,其实,这恰恰也是他生命情态的一种必然。纯粹的爱,痴迷的爱,真诚善良,踏实执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必会开出盛大的花,结出甘甜的果。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你的生命情态就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光。……
五
今天的朋友已是书画名人,已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几十场的个人书画篆刻展,其作品已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更有一幅作品——《沂蒙春色》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一个人来讲,是不是应该有点沾沾自喜呢?是不是应该有点对庸碌之辈傲视的目光呢?我想,应该有点。我们也应该接受这点沾沾自喜和傲视的目光。
可是,朋友却没有。他依旧“身着布衣、脚蹬老布鞋,肩上斜跨着一个很破旧的小布兜”走在大街上。他说:“我盛洪义就是一个布衣。人民警察啊,身着警服啊,肩扛警徽啊,国家公务员身份啊(朋友从部队转业到市公安局),这都是工作性质决定的;什么书法家啊,什么画家啊,只是生来爱好写字和画画而已。我盛洪义的本质就是从当年还很贫穷的沂蒙山区走到省城济南的农家的一个苦孩子。如今生活环境变了,也穿上了国家制服,但是,再变也变不了俺身上流淌着的农民的血,再变也忘不了俺祖辈上就是农民,再变也变不了俺那朴朴实实的农民本性(《布衣》)。”
我想,这,就是一个人得以持久地绽放生命华彩的底色。
2025年4月27日于心斋斋
作者简介:
苗培兴,济南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八年官司》、《在银色的月光下》;散文集《记忆灵魂的脉动》、《我从黄土高原上走过》等。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顾问/盛洪义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