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接力
一场跨越时空的紧急救援
贺金安
十八年前的那夜晚,仿佛被岁月刻上了特殊的印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每一个细节依然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如昨。那时,我刚从县医院调到县中医院,负责业务管理工作,未曾想,一个普通的深夜,却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
夜色如墨,万籁俱寂,我沉浸在沉睡的梦乡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如惊雷般划破寂静,瞬间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传来同事焦急的声音,语气中满是慌张与不安:“你好,一位58岁的老年男性,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已经休克了!现在正在急诊手术,可突然心脏骤停,出现室扑,急需除颤仪支持,医院现有的除颤仪正在检修,这可怎么办啊!”
挂断电话,我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情况危急万分,容不得半点迟疑,寻求县医院支持。我立刻披上外套,冲出家门,在夜色中朝着县医院狂奔。一路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手术室里紧张的画面,医生们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身影,患者家属焦急等待的神情,还有那命悬一线的患者。我深知,每一秒的耽搁,都可能让一个生命消逝。
好在县医院就在家属院隔壁,我抱着一丝希望冲向那里。当我心急如焚地说明来意后,县医院的同事们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将除颤仪交到我的手中。我紧紧抱着这台承载着生命希望的仪器,仿佛抱着一个新生的婴儿,生怕有任何闪失。我顾不上疲惫,又以最快的速度向中医院的手术室奔去。
一路上,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呼吸也变得急促而沉重,但我不敢有片刻停歇。终于,我冲进了手术室。此时的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医生们围在手术台旁,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担忧。我迅速将除颤仪递给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他们熟练地操作起来。第一次除颤,没有反应;第二次除颤,依然没有动静。我的心紧紧揪着,额头的汗珠不停地滚落。直到第三次除颤,心电监护仪上终于出现了那令人欣喜的波动,患者的心跳恢复了!那一刻,手术室里的紧张气氛仿佛瞬间消散,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但我们都知道,这场战斗还远没有结束。
在后续的失血抢救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当得知患者需要输血时,我惊讶地发现,其中一袋400毫升的血液,竟然是我之前在宝鸡中心血站献出的。看着那袋血液缓缓输入患者体内,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曾经,我只是怀着一份爱心,为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却未曾想,这份血液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再次与我相遇,为眼前这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带来生机。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奇妙安排,让我与患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抢救,患者的病情终于逐渐稳定下来。然而,他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米长的肠子被切掉。但幸运的是,他的生命得以挽救。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这一成功的病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县作协唐志强主席还将其在《宝鸡日报》上进行了报道。这不仅是对我们这次救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生命的礼赞。而这次经历也让医院更加重视急救设备和药品的配备。此后,医院为手术室,心内科,急诊科增添了心脏除颤仪等医疗设备及抢救药品,不断完善医院的抢救系统,确保在未来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高效地应对。
十八年过去了,当年参与救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它时刻提醒着我,生命至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守护。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挥余热,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与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紧急救援,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更是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