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通往北屯的大戈壁滩
文:刘连成
大新疆、大戈壁、大荒原、大沙漠,这是我的新疆之旅最大感受。正如当地导游所介绍的在新疆“三百里地里地是邻居,七百里地是隔壁”天要说的是从美丽的“五彩滩”到北屯这段戈壁之路。
北屯不是一个屯子,它是军垦农十师在新疆最北垦荒建立的一个新兴城市。
好远的路程,从“五彩滩”到北屯足足用了五个半小时;好荒凉的戈壁滩,与五彩缤纷的“五彩滩”形成鲜明的对比;好寂寞的大漠,五六个小时,三四百公里的广阔天地竟看不到一只飞鸟和动物,满目苍凉。在内地,我们坐在火车或汽车上,车窗外往后倒退的是一排排树木、一片片农田或一汪汪水面。而在新疆漫长的公路两旁,车窗外纷纷闯进和匆匆退出眼帘的是真正的“青一色”,青一色的戈壁滩、青一色的粗砂、青一色的碎石、青一色的丘陵、青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青一色的不知几万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
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形容内地春天快要到来之前大地的那种万木初露嫩芽,组成不可阻挡的春的涅盘、春的合力和春的气势;而这大片的戈壁滩,却没有绿的气息,没有绿的象征,更没有绿的意思!大自然太残酷了,太不公平了,给了地球另一些地方那么过多的水,过多的绿,过多的生物,甚至已满为患。为什么就不给这些地方,这广袤的天山南北的戈壁滩,那怕是一滴水,一点绿呢?上苍在制造万物时难道是一时的疏忽还是有意地制造这种不公?
那么,戈壁滩就没有绿色?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不是的。在旅途中,我看到了些许绿色,看到了生命和希望。当然,我说的这些绿色、生命和希望不是繁华而一点也不落后的塞上城市,不是水蓝草碧的戈壁明珠,不是令人留连往返的旅游景点,而是戈壁滩上的那些难忘的植物。
车窗外的戈壁滩,呈现出分段状况,有一段段纯属不毛之地。没有绿色,没有生命的迹象,没有生存的一点条件。而随着车辆的急驶,戈壁滩所特有的象征生命的植物不断地撞进我们的眼帘,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有沙柳、红柳、胡杨和不知名字的针叶类滩草。它们一个个都面呈菜黄色。没有内地植物那种生长的疯狂、那样的肆无忌惮、那样对环境的骄傲和体态的嫩淫惹人;这里的树和野草一个个都是骨感的身材,粗糙的肤色。由于风沙的摧残,它们也不像内地植物们那样的婷婷玉立,它们没有姿色同红梅争艳,没有条件与松柏竞绿,没有人来这儿观光欣赏。而是一个个迎着风的方向,身体呈倾斜状艰难而又顽强地挺立在大壁荒漠,任凭风的肆虐,高温的折磨和同伴极少的寂寞。它们把细的像钢丝线一样的根,深深地扎进戈壁的石缝,拼命汲取着遥远雪山底层浸透过来的水气,固执地为荒漠、为戈壁、为大地争得一丝绿色,繁衍一个生命;演绎着生的艰难,存的不易,死的壮烈,完成一个个生命凄美的生死轮回。
然而,当我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所在地北屯市时,为这里的美景所震惊。你可以一览绵延的山脉、美丽的湖泊、辽阔的草场和浩瀚的星空;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的脉搏,见证兵团人的奋斗历史;还可以享受美食的盛宴,邂逅自然赋予的瑰宝。现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在一代代兵团人的奋斗下,已经变成了一座崭新的军垦新城。
【作者简介】刘连成,网名苍山一树;退休公务员,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桑榆文学社副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喜欢文学,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及全国网络平台发布。其主要作品:自传《哈拉巴山一棵草》;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沸腾的黑土地》《四平市农业合作化史》;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双辽农场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