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昨天的话题,“真”是善良的根基,连真话都不敢说,还谈什么真善美?一个连价值观都不敢公开的人,自称“真人”,可笑至极;一个连点赞都不敢的人,谈何勇敢?村里人常把麻木当善良,把懦弱当老实,却不知,真善美有逻辑顺序:无真,哪来善?无善,哪来美?不分是非黑白的伪善,只会让村里沉沦。
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见的不是恶人太多,而是“好人”太软,“真话”太少,“真诚”太稀缺。太多人活在一种虚假的舒适区里,自欺欺人,把自己的懦弱美化成“老实本分”,把逃避责任包装成“独善其身”。他们沉默地看着不公,不敢表达、怕得罪人、怕暴露立场,甚至连一个“赞”都不敢点,却还要装作光明磊落,说自己是真诚、善良、有教养的人。这不是善良,是懦弱;不是勇敢,是麻木;更不是“真善美”,而是“伪懦丑”。
有人说我说话不好听,我承认。但我说的是不是真话呢?真善美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词,而是有逻辑、有代价、有行动的选择。而真正的顺序,首先是“真”,没有真,一切善良都是伪装,一切美丽都是粉饰,一个人善不善良我不知道,但一个不真的人他一定不善良。
这让我想起电影《隐入尘烟》中的马有铁。很多人夸他“善良”,可他真的善良吗?在我看来,他更像是麻木和懦弱的化身。他在婚后依旧不会拒绝,像头驴一样被驱使,任人摆布。他的“善”,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也没有对错误的反抗。他没能保护自己,也保护不了他人。我们赞美他,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怯懦找借口,借他的形象安慰自己“老实本分”就是善良。“独善其身”听起来高尚,实际上是一种无力和放弃的体面说法。
善良从来不是回避冲突的代名词。而真正的善良,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有逻辑,有辨别是非的逻辑,有底线,敢于说“不”,敢于承担风险。可如今我们把伪善当温和,把沉默是金当智慧,把麻木当修养,结果只是在纵容和放任,甚至在关键时刻成为帮凶,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平庸之恶”才是灾难的根源,当年南京30万人却没人敢先行反抗那几千人猎杀,如今看到不公不义时,我们照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我所承受的一切灾难都不是单纯别人所造成,都是自己默许的。
这一切的根源,是缺乏逻辑思维。我们从小被教育奴化要听话和顺从,却没有更多信息来源,人们从来没有被教育过如何用逻辑思考,被教导要“孝顺”“忠诚”,却从来不被鼓励去“分辨”和“质疑”。过去的儒家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互信,不是愚忠愚孝。父不慈,子可不孝;君不仁,臣可不义。可我们村里人习惯断章取义,扭曲经典,把没有逻辑当成传统,把没有主见当成教养,最后活成了一个个不敢发声的“活死人”。
就像孔子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做人、做事、为善的逻辑流程。没有“博学”,就没有信息来源;没有“审问和慎思”就无有思考和质疑;没有“明辨”,就无法判断是非;没有“笃行”,一切道理都成空谈。我们村一直最缺的,正是这个逻辑顺序。很多人自称真诚,却连“明辨”都做不到,看到不公沉默以对,看到真相假装无视,怕贴上“异类”标签,怕被主子不喜,怕自己被边缘化。于是,为了“合群”我们牺牲了“真实”;为了“面子”,我们出卖了“良知”。
这不是做“真人”,而是做“伪君子”。我们都说想交“真朋友”,可真正敢说真话的人,却被嫌弃、被嘲讽、被孤立。不是因为他们错了,而是因为他们太“真”了。真实往往让人不舒服,可也只有真实,才能让这个社会清醒。
所以,不要再动不动自称“真善美”。如果你连表达真实都不敢、连最基本的立场都要遮掩、连一个点赞都怕别人看见,那你已经把“真善美”的门票撕了。善良是行动,不是表演;真诚是代价,不是口号;美,是“真”与“善”的合成结果,而不是脸上的表情包。
我写这些话,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清醒,而是因为太多人沉睡太久。有人说我何必自找麻烦,何必发声、何必惹火烧身。可我知道,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人敢讲“真”,那么“善”和“美”就都只是泡影。有人得做那个说真话的人,有人得守住哪怕一盏微弱的光。
现在的问题是:你敢不敢表达你的“真”?你有没有勇气活出你的“善”?你有没有能力理解真正的“美”?你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发声?你,是想做个真人,还是做个面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