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洛宁县,提起凤翼镇的崛山村,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也?一是地理位置特殊,这里是洛宁县的东大门,走过渡阳河上的崛山大桥就到了宜阳县境内,二是因为曾经的崛山电站全洛宁县人都参与了建设:没有工资的农民都参与了修挖引水渠,有工资的行政事业人员都捐献了一个月工资。三是因为每年农历3月28日的崛山村物资交流大会:别的地方的物交会大多是寺庙搭台经济唱戏,而崛山的物交会却是文艺搭台经济唱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方园几个村的学生都在崛山上初中,我是初一学生,过罢年忽然听老师说崛山要起会,这会以前就有,只是计划经济时代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被取消了,现在土地承包到户经济逐渐活跃,又允许物资交流大会开展了,我们学生到时候要放假,要参与到会中来,参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书画大赛,会时要展览要评奖,二是篮球比赛,篮球打得好的学生要加入到本村的篮球队中参加村间篮球赛。

以前只知道每月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有集市,比如"只知王范集不知永宁城"的王范集,还有和崛山村搭界的宜阳县三乡集,根本不知道啥是物交会,所以我们盼望着,憧憬着一一物交会早些来吧!课余时间在老师们的带领指导下我们也积极准备着:绘画的写字的打篮球的,都忙的不亦乐乎!
眨眼间会期到了,崛山村的小学中学统统放假三天。正会那天,匆匆吃过早饭,跟父亲要了五毛钱就约上几个小伙伴向四里之外的崛山村走去。
平日里人影稀疏的崛山老街这一天陡然热闹起来,本就不宽畅的街道两旁各种摊铺一个挨着一个,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卖什么的都有,各种叫卖声吵杂声交织在一起都难以听清,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这些词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我们从人缝中钻来钻去花费了多长时间才到学校,先看书画展览,再去操场看篮球比赛,一场比赛没看完就在伙伴的撺掇下去戏园里看魔术表演。戏台下人挤人人挨人,去的晚了挤不到前面,我们只能在后面掂着脚伸长脖子使劲看,戏台上魔术师们生米变米花,空杯出清水,空箱变活人等节目,把一个个观众看的目瞪口呆,嘻嘘连声。
在街道的角角落落里,打气枪的,套圈的,吹糖人的,卖大力丸的,走钢丝的,一应尽有,看得我们目不暇接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已到午饭时间,一毛钱一根油条,伍分钱一个肉包子,二分钱一碗水,花三毛钱就把我们的小肚子吃得溜溜圆。
下午,村剧团在戏园唱大戏,从外地来的杂技团村边圈一块空地围上布幔子,在里边表演飞刀、跑马、胸口碎大石,我们舍不得买票,就爬到附近的树柯杈上看。
晚上戏园里继续唱戏,操场上在放电影,尽管是看了不知多少遍的《南征北战》,但我们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自从初中毕业到县城上高中,直到今年,一眨眼四十多年匆匆过去了,再没有正正经经认认真真去崛山赶过会。前几天,曾经的同学现在的崛山村支部书记邀请我回去赶会,适逢周末又没有什么事,就决定再去会上走一圈。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背上相机骑上电驴向距县城二十里的崛山村走去。

会场已从村内老街搬到了新建的自由市场里,宽阔的马路两旁支满了活动布棚,售卖的物品更比过去更多,什么反季节水果西瓜甜瓜,南方的芒果桔子和香蕉,新鲜的花花草草和盆景,等等等等一应俱有。
各种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档次高规模大一一县象棋协组织的象棋比赛、凤翼镇政府组织的大鼓比赛、县篮协组织的篮球比赛、县文联组织的书画展览、大会指挥部组织的花鼓舞蹈赛等都在集市周围热热闹闹地开展着,每一项活动都参与者众多观看者如云。
戏园里县文旅局安排的戏剧下乡连演了六、七天,尽管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场场爆满。来自邻村的大鼓队,人员众多,或老或少或男或女,都穿戴整齐精神抖擞,金鼓咚咚冲云霄,镲铙声声震人耳。


象棋比赛现场三十多张棋桌同时摆开,对弈者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也有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一个个神情专注正襟危坐,持子有力落子有声。

篮球场上,年轻的队员们突防有序进退自如,个个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每投进一个精彩的远篮,观众的鼓掌声叫好声就骤然响起。


书画展厅内有国家级书协会员、县书协主席副主席的精品佳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的斗方小品,还有我在崛山上初中时的美术老师,现在已八十多岁的陈书堂老师的工笔牡丹画。
现在大中小型商超到处都是,可在物交会上购物的人还是很多,有买衣的买鞋的,买玩具买杂货的,每个摊位上都红红火火络绎不绝。现在人们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都提高了,消费观念也大有改观,吃喝也不那么吝啬了,各种小吃摊位上都坐满了人,有的遇到了亲戚朋友,就边吃边高兴地聊东说西。
中午时分,太阳高照温度渐高,我也微微出了虚汗,就在一个卖凉粉条的摊位前坐下来要了一碗,好吃不贵,滑嫩爽口,又顶饥又解渴还降温。
不知不觉已到下午,会场基本转遍,该看的都看了,该欣赏的都欣赏了,相机也快拍得没电了,我也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会场走上了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