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苏南通刘冯校长执教的《杨氏之子》一课,这堂课让我深受启发,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经验。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具体体会。
一、创新对学模式,激发学习动能
课堂伊始,刘校长便与学生深入交流小组合作形式及人员分工,为课堂上的高效交流与展示奠定了基础。本节课首创“徒弟讲,师父指导”的对学模式——徒弟通过表达深化理解,师父在指导中巩固知识,二者相辅相成。这种双向互动的学习形式,既让学生学得充分、说得透彻,又锻炼了“小师父”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实现了“教”与“学”的双重提升,堪称课堂合作学习的创新范本,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尝试。
二、立足学生主体,彰显课堂本真
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小组讨论逐层拆解难点,展现出“真问题、真探究、真成长”的课堂特质。
教师巧妙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思维卡顿时精准点拨,在难点突破时适度提升,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课堂中,无论是小组交流时的热烈讨论,还是成果展示时的真实表达,都透着一个“真”字——生成源于学生的困惑,交流基于真实的思考,状态展现自然的成长。刘校长对课堂节奏的把控更是游刃有余:面对预设外的生成,她总能及时捕捉、巧妙引导,让教学既贴着学生的“学情”走,又紧扣语文要素落地,最终回归语言文字运用的本真。
三、借鉴教学启示,优化课堂实践
这堂容量充实、探究深入的课,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1. 强化自主学习:加大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比重,让学习从“教师牵引”转向“学生驱动”;
2.聚焦真实问题:以学生课堂中暴露的困惑为教学起点,让讨论更具针对性,让学习更有深度;
3. 深化合作效能:借鉴“师徒对学”模式,优化小组分工,让合作学习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
未来,我将以这堂课为镜,努力构建“真实、高效、以生为本”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实现深度学习。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昨天有幸听了曹校长和赵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课堂上她们通过展示生活中大量包含百分数的实例,如饮料成分表中的果汁含量、体育比赛的命中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百分数的概念。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和理解百分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例如,在讨论 “派谁去投球” 时,学生积极参与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及格率所代表的含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她们及时给予解答和引导。整节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展开讨论与比较,有效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七一路小学 马玲敏)
聆听了赵娜老师和曹校长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一、学情调研:洞察学生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探查:设计问卷,了解询问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百分数的频率与场景。分析学生对百分数的直观印象和初步理解,挖掘可利用的生活资源。
二.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程以 “选派投球选手” 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作为切入点,将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巧妙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任务。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思考如何公平地比较选手投球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们自然地意识到百分数的必要性,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了“发现问题—抽象建模—应用解释”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例如,在讨论投球命中率时,学生们积极分析数据,尝试用不同方式表达命中率,从而引出百分数,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百分数产生的背景,还学会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任务驱动,自主建构知识。通过设计 “选派队员”“理解意义”“生活应用” 等一系列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们通过独学、群学、展示、质疑、补充等环节,逐步明晰百分数的意义。从对比分数与百分数的表达形式,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再到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百分数的应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内涵。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百分数的理解,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主动地建构起百分数的知识体系。
通过深入了解学情,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设计教学,能够让《百分数的认识》课堂更贴合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百分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内化,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能力。
(七一路小学 刘莹)
今天聆听了乔玮玮老师的《我的生活之相遇问题》一课,乔老师以"相遇问题"为轴心,构建生活化大情境贯穿全课,通过真实场景演绎、助学单分层设计(信息提取→模型建立→符号转化),使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深度联结,课堂观察显示学生参与度高。
以问题链引导自主发现等量关系。建议追问"是否存在其他等量关系?放手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本课采用的"情境演绎-图形建模-方程解决"形式非常好。如果在合作探究环节深化思维碰撞就更好了。
(七一路小学 李超)
有幸观摩了刘老师与付老师同课异构的《杨氏之子》课堂,两种教学智慧的碰撞,让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全新启发。两位老师均以“合作探究”为核心,将基础字词学习融入趣味任务。刘老师设计“文言小侦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师徒合作破解字词密码;付老师创设“穿越古代”情境,借助AI生成互动对话,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古今异义。教学架构上各有特色。刘老师采用“师徒合作—小组讨论—问题记录”的线性结构,徒弟汇报时师父用思维导图补充要点,层层推进学习;付老师则围绕“任务分解—方法实践”主线,通过AI互动问答、情景短剧等形式,让课堂充满科技与古韵交融的魅力。教学亮点尤为突出。刘老师的“师徒指导”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以类比方式化解理解难点;付老师的“幽默故事小达人评价表”,从语言、创意、协作三维度量化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这场同课异构让我深刻认识到,同一文本能衍生多元教学可能,未来我将汲取经验,让文言文课堂焕发新活力。
(七一路小学 李娜)
昨日聆听曹校长与赵娜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课堂中展现出的教学智慧与匠心设计,令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课程伊始,两位老师以生活为切入点,巧妙引导学生课前主动探寻生活中的百分数,并组织小组交流分享这些百分数的实际意义。超市商品的折扣率、饮料的果汁含量、体育比赛的命中率……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实例,瞬间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新知探究环节,“选派哪位同学罚点球”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核心任务。活动一中,学生首先独立计算三位球员的进球比率,随后在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选择与依据。曹校长别具匠心地鼓励学生将思考过程呈现在黑板上,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无论是分数比较、小数转化,还是最终将比率化为百分数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上百花齐放。曹校长邀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依次上台展示,并引导全班共同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深刻理解到百分数在比较中的独特优势——分母统一为100,只需比较分子大小,就能快速直观地得出结论,这种自主发现与归纳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程尾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能直接应用于生活实际,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此外,精心设计的易错题辨析环节,如同精准的“思维过滤网”,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巩固对百分数概念的准确理解。
整堂课中,曹校长与赵娜老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练习设计兼具梯度与广度,重难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中得以巧妙突破,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绝伦、极具示范性的优质课,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
(七一路小学 冯佳伟)
今天有幸聆听了乔玮玮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一课,收获颇多。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方程意识。乔老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相遇情境出发,逐步分析相遇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马小跳行走的路程 + 妈妈行走的路程 = 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进而能够熟练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课堂上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初对“相遇”概念的理解,到通过画图、演示等方式分析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再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身参与。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线段图是解决相遇问题的重要工具,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工具,将实际的线路图抽象成线段图,分析哪一段表示马小跳行走的路程,哪一段表示妈妈行走的路程,从而轻松地找到等量关系式。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发展数学抽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七一路小学 解荣)
今天,有幸在市三中观摩陈娟妮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一)》这节课。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为我呈现了一堂极具启发性的数学课。
课堂上,学生在探究环节积极展示汇报,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基于直观的操作与理解,通过分图形,将分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出每份的数量;另一种则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来求解。教师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抓住这两种方法,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梳理这两种方法,从具体的操作实例到抽象的数学运算,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通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相当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对比、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更令人赞叹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它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陌生的问题熟悉化。在分数除以整数的学习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还介绍了《九章算术》中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整理了不同方法中的“转化”思想,这不仅是计算方法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提升。通过多种转化方法的对比,,学生学会了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新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这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借鉴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数学的精髓。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有幸聆听了付老师与刘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两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智慧,让我获益颇丰。
一、情境创设,文化浸润与问题驱动的双重路径
1.付老师:以文化情境激活认知热情
付老师紧扣“4·23世界阅读日”这一主题,通过展示班级学生阅读视频片段,创设举办幽默故事大赛情境,将文言文学习与全民阅读文化深度融合。这种“文化铺路”的设计,让学习从知识接收升华为精神浸润,为文本探究奠定情感基调。
2.刘老师:以问题互动点燃思维引擎
刘老师以“我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这一问题,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看似简单却极具巧思。课堂上,注重思维培养,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思考,挖掘思维深度,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
二、评价机制,多维度反馈与成长性激励的融合
付老师呈现清晰的评价量表从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如同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追求进步。
刘老师注重评价对思维发展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展示和讨论过程中,精准地捕捉学生思维闪光点与误区,通过追问、拓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提升课堂思维含量 。如在教学“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时,刘老师通过“三级追问”引导思维层层递进,此外,“续写课文结尾”任务则鼓励学生突破文本限制,结合人物性格与时代背景展开创造性想象,实现从“理解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跨越。
两位老师的课堂之所以精彩,本质在于对“学生主体”的不同诠释——付老师侧重通过情境与评价激发群体参与热情,刘老师擅长以问题与追问唤醒个体思维潜能。这启示我:教学没有最优解,唯有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路径,才是真正的“以学为本”。
(七一路小学 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