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兵十四团参战老兵重返战场缅怀英烈老山行活动纪实
第三~五篇(中)
作者:李启峰
【题记】今年三月初,工兵十四团战友总会发出了“关于开展纪念建团六十五周年和老山作战四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倡议,陕西战友会发出了活动通知后,1985年入伍的武功籍战友积极响应,发起了“参战老兵重返战场缅怀英烈老山行”活动。省内外110多名战友、亲属参加,顺利地实施了活动计划4月14日,顺利返程。
第三篇 祭奠英烈
为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顺利举行祭奠英烈活动,出发之前,伊建欧战友就通过电话,在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作了报备,与烈士陵园约定了祭奠时间。4月3日15时30分,本队人员的3台大巴车按时到达,与乘中巴车先期到达的甘肃战友和西畴县伪装营四名战友汇合。16时,在陵园司仪主持下,祭奠活动隆重举行。
119名战友、军嫂整齐列队,雄壮的国歌奏起,瞻仰烈士纪念碑。
全体人员向烈士纪念碑鞠躬致祭。
战友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圈。
李志海、段军、王联社、宋喜全四位战友代表致祭。抚理挽带,上香,焚纸,酹酒。
战友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
战时李启峰参谋长代表大家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致祭奠词:
同志们:
今天,工兵十四团参战老兵又一次来到这里,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们。
1984年,昆明军区部队胜利地收复了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一线被越军侵占的国土。此后,南京、济南、兰州、北京、成都等军区的部队,在这里进行了五年的防御作战。数十万中华儿女,在麻栗坡这片热土上,履行了人民子弟兵报效国家的崇高天职,上千名官兵英勇献身。他们,用宝贵的生命,维护了国家的安宁和尊严。不朽的军魂,永驻在南疆的青山绿水之中。我们面前高耸的丰碑,是祖国和人民对英烈们永久的纪念。
三十九年前,我团一千多名官兵,义无返顾地奔向战场,担负起在敌火下维护战区道路和前沿阵地建设任务。至今,我团构筑的多处永备工事,仍然矗立在边防线上。在特大洪灾中,我们连续奋战十昼夜,清除塌方,疏通道路,在激流汹涌的盘龙江上架设公路钢桥,保证了部队机动、物资前送和伤病员的后撤。又集中兵力,恢复了被洪水彻底破坏的金竹坪垭口至曼棍的战区道路。为稳定防御和拔点作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保障。赢得了兄弟部队“工兵万岁”的欢呼,成都军区云南前指首长称赞我们“是一支过得硬的部队”。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三营八连被授予“老山筑城英雄连”荣誉称号,376名官兵荣立战功,6位战友壮烈牺牲。我们,用殊死的拼搏,用鲜血和生命,在团队的历史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今天,我们重新踏上了这片热土,仿佛又回到那段激情燃烧和艰苦卓绝的岁月。当我们走过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崇山峻岭,沿着我们构筑的老山交通壕再登主峰阵地的时候,每个人的耳际边,都会回响起当年激烈的枪炮声;每个人的肺腑中,都会回味起当年硝烟的沁香;每个人的眼帘里,都会泛起王选民、王耀平、李其川、文启华、郑建范、李海玉六位烈士那一张张鲜活面容。因为,一年多的作战经历,是我们人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忆念。 今天,也有许多军嫂来到这里,感同身受亲人们战斗过的地方。使我们回想起部队出征时生离死别的送行场景。耀眼的军功章,也有后方亲人巨大的身心付出。在此,向参战战友的亲属们致以久违的感谢,向烈士的遗属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赤子之心,美在无瑕。壮士之心,美在无畏。八一军旗,美在血染的风采!作为这面旗帜下的一名共和国卫士,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当年的舍生忘死无怨无悔!因为,在我们的心灵里,倾满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祖国和人民赞誉我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老山精神万岁!
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工兵十四团参战老兵
武功籍战友又一次来到1984年在收复老山作战中,英勇牺牲的14军40师118团武功县大庄镇战士许争社墓前祭奠。
2018年清明,以武功籍战友为主体的参战老兵几和军嫂36人,曾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进行了祭奠仪式。下图为几个片段。
2018年清明祭奠许争社烈士片段。
四月四日中午,战友们来到老山主峰下新建的山门。这里,是我团二连王选民等四位烈士献身的地方。大家集体向烈士鞠躬致祭。
段军、徐佐中、伊建欧等战友,在烈士献身处上香焚纸,祭奠我团在老山之战中牺牲的六位烈士。
2018年清明,战友们在老山祭奠我团六名烈士。那天,大雾弥漫,能见度不到五十米。当大家列队,祭奠活动开始时,一百多米突然雾散。祭奠礼成后,大雾复来,并落下几丝小雨。有道是:酹酒英烈献身处,悲情豪气薄云天!
四位烈士留魂处,就是新建的老山山门。他们永远是老山的守护神!
一营二连一班志愿兵班长王选民,是1974年12月入伍的老兵。1986年,他带领全班,负责新修现在的老山山门处至老山与扣林山鞍部830米的山腹道,完成了最艰难的一段。7月24日,遭遇洪灾牺牲。战评时追记一等功。深受全团官兵的敬仰。在他35周年忌日,蒲城、铜川等地数十名战友前往永丰烈士陵园祭奠。
泾阳战友卢信明夫人张欣的妹妹一家,得知她要去麻栗坡,特意托她带酒,代为祭奠英烈。
泾阳战友卢信明参加这次重返战场缅怀英烈活动后,更增强了对英烈的怀念之情。四月十五日返回后,于十六日专程到永丰王选民烈士墓前祭奠。
我们,永远怀念魂断南疆的弟兄。我们,是忠诚的共和国卫士。军人忠勇奉天职,无悔生死报轩辕!
第四篇 老山风采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老山的名字家喻户晓。
多年以来,我国与越南的边界线,是按清政府与法国殖民政府划定的。在滇东南一带,大部分以山脊线为界,属于人烟稀少的山岳丛林地,双方在边界浅纵深均无驻军。1974年越南统一后,奉行地区霸权主义的越南当局背信弃义,忘记了我国对其抗法、抗美和全国解放给予的无私援助,频繁在边界挑衅,迫使我军不得不在1979年对其还以颜色。
大规模的对越反击作战胜利结束后,我军后撤至原来的防线。但越军却向前推进,占领了山脊线上的很多制高点。老山就是其中之一。
控制制高点的越军,俯瞰我方,经常开枪打炮,给我边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军忍无可忍,从1981年到1984年,分别收复了滇东南的扣林山、者阴山、老山、八里河东山等要点,控制了由麻栗坡县通往越南合江省的主要通道那拉口子,越军的多次反补都以惨败告终。为锻炼部队和有效制敌,我军自1984年开始了以一个陆军军(集团军)为主体的轮换作战行动。
从西端的扣林山到东端的者阴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外弧形,由于老山地处弧形的中段而且海拔较高,就成了滇东南战区的代名词。
老山主峰海拔1422米,周围都是大下坡,显得十分峻拔。向东一溜逐次降低的山头,延伸到海拔还不到200米的盘龙江边,水平距离才4公里多。东南方向的山腿子,通过几个敌我分别占领的小高地,直下到与越方大青山相夹的低洼河川。向西则是一条向下很陡的山脊,在约2公里远的地方开始抬高,与十几公里外的扣林山相接。
老山高峻,览敌无余。作为滇东南战区的代名词,全国瞩目。
老山作战一年的风风雨雨,在工兵十四团参战官兵的心田里注入了终生的情结。大家都期盼着在有生之年能够重返战场,祭奠牺牲的战友,向巍峨的老山,苍翠的老山,英雄的老山再致以崇高的敬礼!
夙愿随心,是这次活动参加者最大的收获!
4月4日一大早,从麻栗坡县城出发,经曼棍钢桥原址,去天保口岸。浏览两个小时后,奔向大家向往已久的老山。
上午11时许,到达新建的老山山门。
到了这里,车辆禁止前行。山门处,是二连四名战友牺牲的地方。在这里举行了祭奠仪式后。即向主峰疾行。
步行1.8公里,来到老山主峰广场。广场位于主峰与战时的54号阵地之间的鞍部。为扩大面积,将我团构筑的交通壕入口部去掉了十几米,在那里建了图中的陈列室。(下图为1986年8月的老山峰顶与54号阵地部鞍以及交通壕原貌。)
全体人员在主峰广场的合影留念
我团构筑的老山主峰交通壕,不仅在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多年了,坚固如初。大家兴奋地拾阶而上。
1986年7月,交通壕主体建成,一名战士在用水泥砂浆勾缝。
给大家讲述交通壕构筑经过。
一千多吨的石料、砂浆,都是我团三连和47集团军高炮旅的一百多名官兵,一块块扛上去,一桶桶的提上去的。有的用化纤袋背砂浆,背上被腐蚀的脱皮。他们的艰辛,让目击者动容。很多上主峰的官兵,包括军师团首长,都捎带着扛一块石料为他们助力。
交通壕口部“国门盘龙、雄关卧虎”八个大字是这样刻上去的。
老山主峰最高处,矗立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老山精神万岁”石碑。石碑的三块巨石,象征着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象征着我三军将士坚如磐石的卫国形象。
许多战友身着军装,有的还持枪,在主峰石碑,在老山山门,在主峰广场,在张大权烈士雕像前留照,表达着“战召必回”的意念。
老山作战期间,流行在官兵中的军旅歌曲“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望星空”等,刻在石块上,让人永远聆听着饱含着老山精神,震撼人心的旋律。
战友和军嫂在孙毅将军题写的“理解万岁”碑前留念
当年的在土石中开挖的堑壕、交通壕,经轮战部队逐次改造,许多区段成为石块砌筑的永备工事。
机枪发射工事
观察工事
志愿者和一等功臣宋喜全合影
战时的老山主峰,被炮火毁坏的满目疮痍,如今可是绿树茵茵,竹翠花红。
别梦如昨光阴短,
边关三十九年前。
西北劲旅大秦风,
金戈铁马滇东南。
号令三军落水洞,
将士决眦镇两山。
那拉壁垒锁盘龙,
枪炮怒火惩越蛮。
漫步当年征战地,
峰峦雾里觅硝烟。
堑壕坑道猫耳洞,
容颜沧桑待我还。
酹酒英烈献身处,
悲情豪气薄云天。
军人忠勇奉天职,
无悔生死报轩辕!
当年的少年们,虽已鬓发斑白。重返战场,再淬铁血情怀。只要祖国召唤,我们,我们的后人,仍然会义无反顾的投身战场!
第五篇 战地寻访
重返战场登老山,壮士暮年随心愿。参战老兵们更期望感受一下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4月3日下午烈士陵园祭奠活动结束后,即奔赴团部和直属队的驻地磨山地域。
大家兴奋的寻找各单位的驻地
团首长居住过的磨山粮库瓦房,经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已经破旧不堪。
汽车连的驻地
团部的驻地大门,以前就在这里
卫生队卫生员武刚定,在当年的驻地,寻访到老房东,向当时很幼小的姑娘用照片介绍三十八年前的情景。
为参加大部队老山行活动,湖北籍的修理所技师郑叶桦从深圳,甘肃的六连班长赵旺顺从天水,分别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报到。
4月4日一大早,从麻栗坡县城出发,来到著名的天保口岸。这战时,这里所有的房屋都遭到炮火破坏。现在一座美丽的边城拔地而起。
下面是越南一侧
这里,就是战火连天的那拉口子。战友和军嫂们纷纷留影。
几位司机师傅也园了一下战场边关梦
作战期间,我团各营基本都部署在前沿阵地和浅纵深地带。一连负责维护高桥至南榔路口的道路并为老山主峰交通壕提供石料。二连负责老山0公里到主峰的道路。三连负责主峰交通壕的构筑。四连负责维护金竹坪垭口至曼棍钢桥的道路。八连负责老山战斗坑道和几处发射、观察工事的构筑。九连负责那拉口子坑道的构筑。七连负责八、九连所用砂石的采集。特大洪灾后,上述连队和在茅草坪的五连相向突击,疏通道路。驻新街云南前指的六连架设的曼棍钢桥。五连又前出老山小坪寨,会同二连恢复老山道路。尔后,集中二、三营恢复了被洪水几乎彻底破坏的金竹坪垭口至曼棍钢桥道路。那些熟悉的地名,永远铭刻在大家心里。都期望再次脚踏故地,回味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8年部分战友寻访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很多痕迹还依稀可见。七年过去了,许多驻地被挖填,完全改变了模样。但山水依旧,仍能找到一部分曾经踏过的土地。
一连的驻地,已经是杂草丛生
二连在小响水山沟的驻地,已经物是人非,只能回忆七年前与同龄房东的相会。
郑烨华在曼棍与当年的大嫂相遇。
宋喜全在山坡下找到了九连搭设帐篷的地方。
六连架设盘龙江曼棍钢桥的勇士们,在当年的桥址留影。
曼棍洞,曾是轮战部队盘龙江右岸一侧的师部。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后来的将军。又称“将军洞”。
战友和军嫂们进到洞里,感受艰苦的战场生活。
甘肃战友还专程到位于西畴县新街的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旧址
如今烽火边关已是一片祥和景象。香蕉林漫山遍野,老山兰黄花绽放。小坪寨梯田的茶树翠绿,曼棍山上的橡胶收入颇丰。但一处处战场遗址,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老兵们也祝愿边疆的乡亲们幸福万年!
【说明】本期作品所采用影像资料,系全体参加活动的战友、亲属拍照摄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