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那坡风流街趣闻
隆光诚(广西南宁)
拄杖扶藜不怕羞,衰翁老妪赶风流。
当年幸会刘三姐,那日欣逢李小牛。
野韵绵绵魂魄醉,山腔切切意情投。
青松盟誓成劳燕,抱憾终身岂罢休!
《七律·那坡风流街趣闻》赏析
农学武
这首诗以那坡风流街为背景,描绘了老年人在这个特殊场合中的情感经历和内心感受,反映了当地的风情民俗以及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遗憾。
内容分析
首联“拄杖扶藜不怕羞,衰翁老妪赶风流”,描绘了年老的人们拄着拐杖、扶着藜杖,不惧他人眼光,积极参与风流街的活动,展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风流之事的向往。
颔联“当年幸会刘三姐,那日欣逢李小牛”,通过回忆过去与刘三姐、李小牛的相遇,增添了故事性和浪漫色彩,让人感受到他们曾经的美好经历。
颈联“野韵绵绵魂魄醉,山腔切切意情投”,用“野韵”和“山腔”来形容当地独特的音乐和唱腔,表现出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们陶醉其中,也暗示了当时情感交流的真挚和热烈。
尾联“青松盟誓成劳燕,抱憾终身岂罢休”,讲述了曾经的山盟海誓最终未能实现,留下了终身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又难以释怀。
艺术手法
语言生动:诗人运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拄杖扶藜”“不怕羞”“赶风流”等,使诗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特色。
对比手法:通过“当年”与“那日”的对比,展现了不同时间的相遇和情感经历。
以景衬情:借助那坡风流街的独特风情,如野韵、山腔等,烘托出人们的情感世界。
情感真挚:整首诗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老年人内心的遗憾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诗歌意境
诗歌营造出了一种既热闹又略带伤感的意境。热闹在于那坡风流街的欢快氛围和人们的积极参与,伤感则源于主人公们未能圆满的爱情经历和难以弥补的遗憾。
韵律与节奏
这首七律遵循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在韵律上和谐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羞”“流”“牛”“投”“休”押韵,使诗歌在音韵上富有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和氛围的营造。
人物形象刻画
诗中的衰翁老妪形象鲜明,他们“拄杖扶藜”却依然勇敢地追求“风流”,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这种对老年人情感世界的关注和刻画,打破了人们对老年人刻板、保守的印象,展现出他们丰富的内心和未泯的激情。
文化内涵
“那坡风流街”这一特定的场景,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诗中所提到的“野韵”“山腔”等,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更是地方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情感深度
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遗憾和回忆之中,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这种抱憾终身的不甘,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珍贵以及失去后的刻骨铭心,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现实意义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爱情和美好回忆的珍视,以及对于未能实现的愿望所产生的遗憾。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让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总体而言,这首七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那坡风流街的独特魅力以及老年人的情感世界,是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作者简介
隆光诚,广西那坡县人,现在南宁工作和定居。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散曲学会创始会员。桂林都市诗社等多个文学社副社长。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副社长、主编。广西知名诗人,有多篇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级专业刊物发表,深受读者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