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光辉
郑世兴

1958年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烈日当空,热风炙人。一支由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率领的中直机关300多人的劳动队伍,到了施工现场,当工地指挥部负责人高喊“我们热烈欢迎首长”的时候,周总理立即纠正说:"这里没有首长,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六十七载春秋流转,这句朴实的话语仍如晨钟暮鼓,叩击着每个劳动者的心扉。
周总理的布衣沾满泥浆,朱德总司令当年的扁担,告诉我们:劳动不是身份的装饰,而是人性的本份。当知识青年在田间地头躬身劳作,当你走进校园听到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便意识到了园丁们辛勤的汗水。无影灯下那闪光的手术刀,医生们挽救了多少垂危的生命,疫情期间,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昼夜奋战在抗疫一线。这些不同的劳动形态无一不在诠释同一个真理:劳动最光荣,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

曾几何时,“臭老九”的标签让知识分子的劳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在洞窟中临摹壁画,与莫高窟前的防风林工人何尝不是共同守护文明?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实验室攻坚克难与车间里的工人何尝不是并肩铸造国之重器?从钱学森案头演算的稿纸到袁隆平稻田里的脚印,从王进喜井架上的冰凌到张秉贵柜台前的微笑,不同形式的劳动都在编织着民族复兴的锦绣。
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愈发恢弘。当程序员指尖跃动的代码化作普惠金融的桥梁,当快递小哥车筐里满载的人间烟火,当主播镜头前架起农产品出山的云梯,传统与现代的劳动形态正在谱写出新的乐章。
正如北斗团队工程师调试卫星时说的:"我们也是新时代的挑山工。每个岗位都是社会机器不可或缺的齿轮,每滴汗水都在浇灌着文明之树。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大禹治水到红旗渠精神,从都江的竹笼马槎到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诗正是用亿万劳动者的双手写就。当我们为外卖骑手递上一瓶水,向环卫工人道声辛苦,对科研人员报以掌声,便是在续写周总理当年在十三陵水库播下的精神火种。劳动本无贵贱,就像阳光不会区分照耀的是金銮殿还是茅草屋一一在这个属于所有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举杯,敬天地间最动人的平等,敬最光荣的劳动和所有的劳动者!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