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磨石器到探索宇宙,从刀耕火种到量子计算,从结绳记事到人工智能,人类文明演进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劳动与创新的印记。劳动是认知世界的实践根基,创新是突破常规的思维火花,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正如孟国泰先生所言:“劳动是最伟大的创新,创新是最伟大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坐标系中,劳动是纵向的实践根基,创新是横向的突破维度,二者交织成驱动文明进步的经纬网络,在历史的天际线刻画出不断攀升的轨迹。
这对关系映射到教育领域,为我们揭示了人才培养的深层逻辑——唯有将劳动教育与创新思维培育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劳动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实践源泉。没有日复一日的劳动积累,创新就如同无本之木;没有持续的劳动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至今仍震撼人心,这背后是无数工匠日复一日的劳作。他们攀援在陡峭的崖壁上,行走在幽暗的洞窟中,用双手调配矿物颜料、勾勒线条、绘制壁画,用汗水将信仰与艺术凝固于石壁。正是这些看似重复的劳动,让画师们对色彩、构图有了深刻理解,经年累月的实践让他们摸索出独特的晕染技法。同样,袁隆平在田间地头躬身劳作数十载,观察水稻生长的细微变化,才积累了丰富经验,最终突破传统理论束缚,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平凡的劳动实践,实则是创新的温床。正如达芬奇所言:“智慧是经验之女”。正是劳动者在重复劳动中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对效率的不懈追求,才催生出技术改良与工艺革新;正是劳动者这种对劳动的专注与执着,才得以触摸行业的本质规律,从而发现创新的突破口。
创新则是劳动的质变飞跃与价值升华。创新为劳动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在创新的驱动下,解放了劳动生产力,重塑了劳动形态,使劳动的内涵与意义都得到了升华。在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前,工人们依靠手工纺线,效率低下。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纺织的生产模式,让纺织工从繁重的手工劳作中解放,劳动效率呈指数级增长,不仅解放了人力,还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袁隆平团队突破“水稻不能杂交”的理论桎梏,用杂交水稻技术改写了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在数字时代,智能算法优化物流配送路径,机器人承担高危作业,让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创造性的价值创造。这种变革创新不仅提升了劳动效能,更拓展了劳动的价值边界,赋予劳动全新生命力。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印证着马克思“劳动创造世界”与熊彼特“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完美契合。
劳动与创新的协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劳动与创新深度融合,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劳动与创新的合力下,中国高铁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无数工程师和工人日夜奋战,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中国高铁以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走向世界,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从“天问”探火、“嫦娥”奔月的航天工程,到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无数科研工作者用智慧劳动攻克技术壁垒;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在伶仃洋上浇筑钢筋铁骨,到车间工人用精密操作打磨航空发动机叶片,平凡劳动者用双手托举创新梦想。新时代的发展,既延续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传统智慧,又彰显着“苟日新,日日新”的时代精神。传统劳动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既是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传承,也是对“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的践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强大动能。
劳动与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双翼。劳动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恰似硬币的两面。劳动是创新的实践母体,创新是劳动的价值跃迁。劳动创造价值,积累经验,为创新提供养分;创新打破常规,开辟新境,让劳动更具意义。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重视劳动,鼓励创新,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劳动中积累经验、锤炼本领;也要保持敢为人先的创新锐气,在实践中突破瓶颈、开拓新局。让劳动与创新的螺旋盘升,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劳动与创新同频共振,不断书写人类文明新的篇章。在劳动与创新的交相辉映中,我们共同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与文明的辉煌。
作者:邓书宇(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