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就是自私的,这是常识,不是罪名,这是事实,不是羞耻。但我们村里却将“自私”妖魔化,一提起就好像是天理不容。人们从小就被教导:“自私”就是坏的,是不道德的,是该被唾弃的。就像我们总喜欢把“爱国”挂在嘴边,连家都没照顾好,就敢指责别人“不爱国”;连自己都不懂“公德私德”有别,就敢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他人。说白了,这是我们这个环境最大的问题:反人性,却又装圣人。
人性自私不是坏事,恰恰是人性的自私推动社会进步的内核。一个人要是不为自己争取、不为自己打算、不为自己努力,哪来的创造?哪来的责任?我们只有在承认“人是为自己活”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制定约束人性的制度,防止自私滑向作恶,真正让人性发光。规则不是用来压抑人的,而是用来激发人潜能的。
你看看万恶的美帝为什么强?已经两百多年不仅没衰,反而越来越强。为什么全球70%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都出自那里?不是因为他们更高尚,而是因为他们顺着人性走。他们发展的是民营企业、个人经济,是“自己干、自己得”的逻辑。所以民营企业才有活力,才会拼命做强,因为那是“我自己的公司”。反观集体经济,人人想着薅羊毛,没人想干实事,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拼命?所以一直亏钱,一直塌方式腐败。你说打了这么多年“老虎苍蝇”,为什么永远打不完?因为制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再举个更直接的例子:当年没分田到户,为什么饿死人?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地;分田之后呢?人人都拼命干,饿死人没了。这就说明,人,是为自己而活的。
我们村里总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我们看这话多讽刺。人人信奉这句话处世格言,就等于默认了小人可以横行霸道而,君子只能吃亏受欺。于是,小人得势,君子没落,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做君子?谁还敢坚持原则?这种环境,不是在培养良善,而是在奖励投机和懦弱。可想而知我们的未来将是小人当道,君子不离则亡,又何来的希望呢?
更荒唐的是我们对“善”的认知:一个人他做了99件好事,只要有一件私德上的瑕疵,就被群起而攻之;而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只要装出点悔意,哪怕只是没再作恶,就能被称为“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不是善良,这是欺善怕恶,是对原则的背叛。
我们连“公德”与“私德”都分不清。比如马丁·路德·金,为种族平权呐喊,这是公德;而他私生活如何,是他个人行为。没有实质性伤害他人,就不该成为攻击他的武器,凭什么拿来否定他为社会做的巨大贡献?可在我们村里,人们最爱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私德,用显微镜挑君子的瑕疵,却对小人的恶熟视无睹。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这就是我们对“德”的扭曲。公德,是一个人对大众有益的行为;私德,是一个人的个人生活方式。
很多人喊着要“共产”,你以为他们真想实现理想社会?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自己啥都没有,所以不怕“共产”,甚至希望“分别人”的果实。他们不是无产者,他们是无能者,指望救世主、指望分赃,而不愿自己去创造。这种逻辑,背后全是懒惰、嫉妒和抢夺。
制度设计的关键,不是压抑自私,而是管理自私,让人们在为自己奋斗时也能创造价值。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整个环境崇尚权宜之计,不讲逻辑,不守原则,谁圆滑、谁投机、谁会钻空子,谁就活得好;谁讲真话、讲原则、讲逻辑,谁就被视为异类,边缘化、孤立、甚至攻击。
真正可怕的,不是小人太多,而是“好人”太软、君子太沉默。人们不敢发声、不敢点赞、不敢表达,因为怕“得罪人”、怕“站错队”、怕被“贴标签”。这种环境,不会孕育真善美,只会造就更多的伪善与虚伪。
所以我说:人性自私不可耻,否认人性的本质才可耻;制度不该反人性,而该引导人性;君子不该被打压,小人不该被纵容。这个世界不是“谁更会装”,而是“谁更真实、谁更有原则”。如果我们连这点都搞不清楚,那就别再谈什么善良与美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