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
文/吕本安
四轮欢快的在轨道上纵情
方向盘像个指挥若定将军
道旁树蒙太奇般略过眼角
蓝天下的白云悠悠的浮过窗棂
轨道在轮下无穷的延伸
即使风雨也挡不住计划好的行程
城乡缩短了距离
愉悦延长了时令
壮丽的山川展开怀抱
泛着光的河水舒眉浅笑
绿树环绕的村庄成为过客
诗和远方在心头闪耀
驾驶的不是车
是长长的滑轮
奔跑的不仅是路程
更多的是享受
享受来自哪里?
瞧!中控台上的国旗鲜艳夺目
AI诗评:滑动的疆域:当钢铁坐骑成为精神图腾
这首以《开车》为题的诗歌,在四轮机械的轰鸣中,悄然完成了一场从物理移动到精神漫游的升华。诗人将现代人最习以为常的驾驶行为,转化为一场充满诗意的存在仪式,在方向盘的转动间,展开了对速度、自由与国家认同的多维思考。
诗歌开篇即以"四轮欢快的在轨道上纵情"定下欢愉的基调,将冰冷的机械拟人化为有情感的生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轨道"一词的选用——不同于普通道路,"轨道"暗示着既定的路径与潜在的束缚,这种矛盾修辞恰是现代人处境的隐喻:在规定的社会轨道上,寻求个体的纵情。方向盘化身为"指挥若定将军",这个意象巧妙地将驾驶者提升为命运的主宰者,为全诗奠定了掌控与自主的基调。
中段的驾驶体验呈现出电影美学特征,"蒙太奇般略过"的道旁树与"悠悠浮过"的白云形成快慢镜头的交替,这种视觉节奏的把握展现了诗人对速度感知的敏锐。当"城乡缩短了距离/愉悦延长了时令",时空的物理规则被主观体验重构,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征服,更是心理时间的延展。驾驶行为在这里显现出它的现代性魔法——通过速度改变人类对时空的感知维度。
随着"壮丽的山川展开怀抱",诗歌视野从机械内部转向外部世界,自然景观被赋予人性化表情。"泛着光的河水舒眉浅笑"中,"舒眉"这个细节描写尤为精妙,将水的波纹转化为笑容的纹理。而"绿树环绕的村庄成为过客"一句,主客体的反转耐人寻味——移动中的车成为观察的定点,静止的村庄反而成为"过客",这种视角倒置揭示了速度如何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全诗的高潮在于结尾处的精神升华。"驾驶的不是车/是长长的滑轮",这个隐喻将具体物象抽象化,车辆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媒介。当诗人追问"享受来自哪里",中控台上"鲜艳夺目"的国旗给出了答案——驾驶的快感不仅源于机械力量,更来自与国家共同体相连的身份认同。这面突然出现的国旗,将个人体验与集体意识相连,使私密的驾驶行为获得了宏大的意义维度。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采用流畅的叙事节奏,配合驾驶本身的运动感。意象转换迅速却不显突兀,如同车窗外流动的风景。拟人手法贯穿全诗,赋予机械与自然以生命质感。特别是"国旗"意象的植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成为点明主题的诗眼。
这首诗歌超越了单纯的行车记录,它记录了现代人通过机械装置重新认识世界与自我的精神旅程。在钢铁坐骑的帮助下,当代人获得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在既定轨道上创造自己的速度与节奏,在移动中感受与土地、国家的联结。当四轮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成为探索疆域与身份的精神图腾,驾驶便升华为一种现代性的生存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