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113)
——晏几道《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此首秋闺怀人之词,题咏调名,第三人称代言。
起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从秋色切入,言思妇对景怀人。霜叶已红,菊花已开,正是晚秋光景。“曰归曰归,岁亦暮止”,起句的深秋景物描写,兴起思妇的零落迟暮之感,盼归怀人之意。二句“千里念行客”,是说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这个“行客”,应该就是思妇的丈夫。这一句点明题旨,与调名相合,这往往是初次创作的标志。《思远人》词调首见于小山词,应是晏几道的自度曲。
三、四句“飞云过尽,归鸿无信”,言思妇看得飞云过尽,南迁的大雁也没有捎来行客的书信。这里所写思妇看云,目的是为了看雁,因为云天之上有大雁飞过;看雁是为了得到“行客”的消息,因为大雁能够捎书传信。“过尽”二字,见出看视时间之长,但终究没有等来书信,则思妇已是失望至极。这里所写“归鸿”是深秋南归之大雁,期盼“归鸿”捎来“行客”的书信,则知“行客”应是漂泊在遥远的北方。但北方何其广袤,“行客”所在的具体地点,思妇因未得到“行客”捎回的平安家书,其实是不知道的。五句“何处寄书得”,言思妇因收不到“行客”的书信而格外思念,你不给我来信,我就给你去信,于是想写一封信寄与“行客”,倾诉离愁,表达关怀,可是却不知道他的地址,所以无从寄送。盼信不来,寄信不得,愈增思妇的牵挂之情。
此词的精彩之处全在下片。唐孟郊《归信吟》诗句“泪墨洒为书”,是此词下片所本。后起“泪弹不尽临窗滴”承上,言怀人情切的思妇,临窗泣下,泪流不止,见其极度愁怨伤心。“临窗”二字倒挽,上片所写红叶黄花、云天归鸿之景,都是思妇凭窗所见。二句“就砚旋研墨”,说泪水滴落到砚台里,思妇旋即就近砚台,用泪水开始研墨。关于“研墨”,今天的一些读者可能比较陌生,近代以来,自来水笔、圆珠笔、中性笔等便捷的书写工具,已经取代了毛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人们即使写毛笔字,大多也是使用现成的瓶装墨汁。古人用毛笔写字前,需要在砚台里注上适量的水,然后用墨锭在水中贴紧砚台底部划圈,反复研磨,直到墨锭划过露出砚台底色,这时候水与墨融合的浓淡程度适中,然后才可以拿起毛笔濡墨,展纸写字。“就砚旋研墨”一句已露奇思,结三句“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可谓愈转愈奇。用“渐”字领起,展示写信的过程。上片已说无处寄书,思妇仍要泪墨题写,足见其情深义厚,万不得已。当她写到别后的种种思念,其情愈切,红色的信笺竟为之无色。
思妇词中,泪墨写信者有之,泪湿信笺者有之,但没有人写到过笺纸为之无色。这里可作三重解释,一是“渐”字表现的写信过程,写着写着,泪水把信笺逐渐洇湿,红色变得愈来愈淡,终至于无。结三句所写,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做这样的理解,最接近实际。但是这样理解显然过于质实,远不能穷尽文字的神奇魅力。二是说思妇伤心下泪,泪尽继之以血,红泪之色殷殷,把红笺的颜色比衬下去了。这样夸张的理解,庶几不负词人笔意之妙,但仍不足以尽其奇。于是有第三种理解,那纯粹是一种心理感觉,当思妇写到情深之处,红色的笺纸讶异于人间竟有深情如许,顿然大惊,为之黯然失色。必作如此之理解,方能对得起词人奇恣无匹之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