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我的父亲是志愿军

在时光长河的深处,父亲的身影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他平凡如尘,扎根于岁月的土壤;他伟大似山,以脊梁扛起家国担当。他的故事,是时代长卷中一抹动人的色彩,镌刻着坚韧、奉献与对祖国人民炽热的爱。

1931年1月,父亲降生于湖北省武昌县纸坊镇姜家畈一户还算殷实的人家。祖父作为私塾先生,为他取名“张国枢”,字里行间寄托着“成为国家栋梁”的殷切期盼。在祖父的教导下,父亲自幼浸润于笔墨书香,于知识的滋养中茁壮成长。抗战胜利后,为谋生计,一家人奔赴汉口。凭借超群的学识,父亲在5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汉口市立一中,自此掀开人生崭新的篇章。

求学时期,共产主义思想如星火般点燃父亲心中的理想。他毅然加入“地下学联”,积极投身迎接解放军渡江、解放武汉的学生运动。在那些充满激情与热血的日子里,父亲与其它进步同学们一起,冒着被敌人抓捕的危险,贴标语、散发传单、传递情报,为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不顾祖父的极力劝阻,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往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求学。1949年8月,踏入那处曾为侵华日军驻地的破旧营房时,年轻的父亲未曾想到,这里将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军委工程学校的开学典礼盛况空前。曹祥仁校长(首任驻保加利亚大使)主持动员,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训熠熠生辉,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纷纷题词,李涛(开国上将)、王诤(开国中将)等高级军政领导亲临现场。数千师生激情澎湃、欢呼雷动的场景,成为父亲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画面,那是理想与信念的碰撞,是青春热血的沸腾。

1950年6月,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中央军委机要局从军委工程学校抽调30名精英学员强化培训,父亲凭借优异表现光荣入选。培训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奔赴朝鲜战场,踏上保家卫国的征途。

跟随周纯全政委一行,父亲乘坐三台美式中吉普向朝鲜进发。彼时,美军飞机横行霸道,超低空盘旋,见人就打、遇车便炸。途中,一辆车不幸被炸毁,面对枪林弹雨,父亲毫不退缩,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抵达志愿军后勤司令部驻地——朝鲜香枫山的一处矿洞,担任洪学智将军麾下的译电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父亲虽未与敌人正面交锋,却用“永不消逝的电波”,为战争胜利筑牢无形防线。正如洪学智司令员在回忆录中所言:“译电员的每个字符都关系着战士们的生命,他们是战场上的隐形防线。”

在机要处,父亲面临诸多挑战。战友们大多出身工农,因战乱早早辍学,密电码的专业换算、数据核对等工作对他们而言困难重重,严重影响机要工作质量。抗美援朝边打边谈阶段,曾发生这样一件事:需要从国内运送一箱玻璃至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签字重要地点)搭建谈判棚房,译电战友却误将“一箱”译成“一车箱”。当时,玻璃是稀缺物资,一车箱的运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挤占了弹药等军事物资的运输空间,直接影响前线战斗力。目睹这一状况,父亲心急如焚,下定决心要改变局面。

矿洞内,昏黄的油灯在岩壁上摇曳,父蜷身于潮湿的地面,以膝盖为桌,铅笔在草稿纸上飞速书写。算错了,就用磨秃的橡皮反复擦拭,纸张起毛也浑然不顾;饿了,就吃口炒面;困了,便狠狠掐自己的手臂保持清醒。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他日夜钻研、反复推演,最终发明“数质量计算尺”。这一简易仪器迅速在全国和全军机要部门推广,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父亲也因此荣立三等功、二等功,荣获战士荣誉勋章,并获团中央通报表彰。1954年,作为特邀代表回国参加全国译电打字工作专业会议时,他的发言为机要事业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即便日常工作扎根矿洞,父亲偶尔也得出外勤。一次,他与周纯全政委的警卫员外出执行任务,一架美军飞机如饿狼般俯冲而下,子弹倾泻如雨。两人急忙躲到一块巨石后,与敌机展开生死周旋。飞机在头顶不断盘旋、疯狂扫射,碎石飞溅,父亲躲避不及,膝盖被弹片击中,鲜血瞬间浸透裤腿。他们屏息凝神,直至敌机离去,才从死神手中惊险逃生。父亲事后回忆:“那天幸亏只有一架敌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战争的残酷,从未动摇他心中的信念。

1956年,父亲在朝鲜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因工作表现突出,他调回北京,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任职;1958年初,又转调国防部五院(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60年代初,积极响应党“抽调十万部队干部转业支援商业建设”的号召,父亲转业至地方,在新的岗位上继续默默奉献。无论身在军队机要部门,还是转业地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校训始终铭记于心。他从不以功臣自居,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转业军人的身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父亲的一生,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缩影。他们以青春为笔、热血为墨,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下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


作者: 张丽英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团员。

朗诵: 张海陵,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团员。
责任编辑:刘晴

题字: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瞿忠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