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东方朗诵团远程微信系列自学课件《写作入门.之三》“烹调汉字”课件撰稿:马文振
我写东西,一般不喜欢打草稿。灵感一来,赶紧记下来,喜欢即兴发挥。有时马路上遛弯,突想起一个话题,就立刻在手机上记下来。有时乘公交车坐过了站,就是因为划拉手机所致。“烹调汉字”这个题目就是到饭店吃饭时联想起来的。大家到饭店吃饭,你到后厨看一看,厨师们煎炒烹炸,没有一个一边看着菜谱,一边炒菜的。所有的油盐酱醋、花椒大料、各种调味、香油、白糖之类的用量,都装在他心里了。
一说到烹调,咱顺便说一下火的使用,这就叫联想。火,给人类带来光和热,火意味着光明,温暖,失去火,就意味着寒冷,饥饿,黑暗。上古时期世界各地,都有关于火神崇拜的神话传说。中国人是华夏子孙,最大的民族称为汉族,语言是汉语,文字是汉字,中国人喜爱红色,从汉字起源中,都能看到上古时期对火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懂得了怎么用火而得到王位,称为炎帝,号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刀耕火种,制造了简单的农具等等。原始农业的“火耕”技术,即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进行垦殖、耕种、点播……中国进入了最早的农耕文明时期。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盟,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另外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好,不扯太远,咱们继续回到“烹调汉字”写作上来。
同样的原材料,厨师们能做出“满汉全席”。咱们不行,充其量做出个家常菜。
写作,也是一样。都会说中国话,都会写汉字。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叫作品,书法家写出的字叫书法。画家把各种颜色一搭配,画出来的东西叫山水国画。咱们一开始练习,没有章法,只会胡涂乱抹。
好,那咱们就需要静下心来,从零开始进行学习。需要自己进行再补课,你想练笔写作,咱还是回到如何写作上来。
写作需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人说上了大学才会写作。N0!N0!N0!未必。高尔基就没上过大学,但写出了《我的大学》、《在人间》、《母亲》等著作。还有我们经常朗诵的那篇《海燕》等等……说白了他们就是比咱们用功!用心!肯学习!肯吃苦!还有对文字接受的敏锐和敏感,还有对写作的喜爱,一喜欢上了,你才能倾心投入,与文字进行倾心长谈。在这里说明一下,我很羡慕上大学,只是没机会上哩,从心里喜欢大学生们。并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上大学还是有用的。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和交际工具。但写作和说话虽有联系又不太一样。人人都会说话,但有的人说得好,有的人说得不好……在这里咱主要强调“烹调汉字”语言如何搭配,如何有文采的问题。
另外,文如其人,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韵味也是不一样的。作者描写人物也要赋予人物以个性。林黛玉可以葬花,你要让鲁智深去埋花瓣是不行的。不符合人物特质。吃了几碗酒,醉打山门、倒拔垂杨柳才符合鲁智深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写作要“烹调汉字”搞好汉字词语的组合。
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比如家里来客人了,您请坐,喝茶……放学了。“我得先接孩子,你先买二斤切面去!”等等。
但写作与说话又有所区别有所不同。你得遵循规则。以往教科书总是摆出一付学究架势,什情景,主题,中心思想,意象,构思,美学,美感之类。但少写了一条根本原则:要让每个人都能看懂。今天我把这条写进教材里。
试想,你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与生活脱节、不食人间烟火、读者都看不懂,那只能是孤芳自赏,自说自话罢了。高雅也需要多数人能欣赏才好。
当然,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些个想象、意境、联想、之类也是很重要的,当你缺少审美的时候,你与这个世界也是无缘的。唱歌、朗诵等等,能比较直观的见到成果。你只要天生有一付好嗓子,字正腔圆、音色优美,朗诵时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不念错别字,就很快能出成品了。当然,这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唯独写作这个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去做,而且要耐得住寂寞。写作的前期准备,最其码你要读很多书才行,而且你要消化吸收,为你所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以后还要单独讲这个问题。
语言文字,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讲是统一的。共同的,它是全民的。但每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又有差异和不同。
比如,你是领导,当处长、部长、县长时间长了,说话难免打官腔。也就是干部腔。你当老师时间长了,时不时的老爱教育别人一番。你当小商小贩时间长了,对顾客就会笑脸相迎说话客气。你当居委会干部时间长了,你说话就会慢条斯理,和大爷大妈耐心交流,使整个社区更加和谐。语言又有它的职业特点,等等。
今天又讲得不少了。写作。作者(作家)应当干什么呢?你得学学厨师掌握烹调技术。你要“烹调汉字”。把每个字、词组织起来,协调搭配,没有病句,谁都能懂,而且特别有韵味,各种人物的语言语气都要掌握才行。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成为作家。但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文学素养,多学点东西才好。遇见最好的自己,努力学习。不需要长篇大论,能说出一小段比较有文采的整话来,先定个小目标,我能行,你也行。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