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专题
—— 铁路工人:平凡岗位上的英雄
文/老革
随着2025年“五.一”节的到来,我的思绪不禁被拉回到上个世纪一九七零年的那个“五·一”节。
彼时,作为一名知青,我有幸与公社的100多名社员一同前往四平“五八零”工地,参与铁路修建大会战。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代,铁路建设的号角吹响,无数劳动者汇聚在一起,为了铁路的畅通无阻而拼搏。
我们的班长,是沈阳铁路局铁路大修段的职工于生海。当年,他42岁,家住辽宁普兰店。
于师傅身高约160公分,四方脸,脸上总是挂着乐观的笑容,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他讲话时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让人倍感亲切。
在与于师傅相处的日子里,我逐渐深入了解了铁路大修段工人师傅们的生活与工作。
铁路大修段,实则是一支抢修抢险的施工队伍。无论哪个路段出现险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于师傅告诉我,铁路大修段的工作虽然艰苦且劳累,但在施工中对技术的要求极高。铺设铁轨时,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而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当属铁路路基的“清筛”工作。
“清筛”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工人们需要用铁耙子将路基的砟石抠出,再用铁筛子筛去粉尘,最后将砟石重新放回枕木之间。这一过程的目的是清除枕木下的粉尘,防止粉尘堆积腐蚀枕木。
由于“清筛”工作时间紧迫,工人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每天弯腰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强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当年的铁轨每根长25米,重达1750公斤。更换铁轨时,大修段的工人师傅们需借助专用手压千斤顶和特大扳手拆卸旧轨,再由二十人合力抬运新轨进行更换。
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沈阳铁路局会下达指令,要求所有经过的列车停靠待避。工人们必须在指定地点和时间内完成任务,其工作性质与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如出一辙。
听完于师傅的介绍,我对铁路大修段的工人师傅们肃然起敬。他们常年奋战在铁路线上,只为确保火车畅通无阻。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甚至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也无法与家人团聚。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对家庭的愧疚,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了铁路事业。
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为我日后的人生旅途树立了光辉榜样。
不仅如此,他们在工作中也是多面手。以我们民工住的宿舍为例,那一排排暂设房,都是于师傅和他的工友们亲手搭建的,其外观和质量丝毫不逊于专业水准。
我们的工地地处辽宁丘陵地带,遍地荒草,寸木不生。然而,于师傅和工友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垦出一大片荒地,种上了茄子、辣椒、豆角等多种蔬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临时食堂旁,他们还修建了一个近20平米的简易浴池。池子中央有一口特大号铁锅,炉灶里燃起煤火,池水始终保持着适宜的温度,为工人们提供了洗去一天疲惫的场所。
于师傅他们的宿舍是由普通卧铺列车改制而成的,由十多节卧铺车厢组成,停放在“长大线”下。
据于师傅介绍,这列卧铺车厢是通过铺设临时轨道,由机车牵引至工地的。工程结束后,再由机车将其牵引回去。这辆“专列”就是铁路工人的家,设有餐厅供工人们就餐。工人们平时吃住都在车厢内,每人分配一个卧铺。每到一处施工,他们便随“专列”一同前往。
在休息时间,我参观了铁路工人的蔬菜园和澡堂,亲眼目睹了他们居住的流动“专列”车厢。此时此刻,我由衷地佩服铁路工人如何面对人生,如何笑对生活,如何享受生活。
一九七零年末,“五八零”工地胜利完工,火车通车剪彩的那一刻,所有参加会战的铁路职工和民工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时光荏苒,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四十多年,祖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系统亦是如此。
如今,水泥枕木取代了木枕木,人工“清筛”和铺轨被现代化的机器所替代。当年的沈阳铁路局大修段工人师傅们,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然而,他们用勤劳与汗水谱写的铁路赞歌,他们甘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大修段的工人师傅们,是忠诚的铁道卫士,更是那个年代最优秀、最可爱的人!
写于2025年5月1日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文、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