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说清创新与劳动的关系,我们要首先理清创新与劳动的概念。百度里说劳动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及基础,主要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创新指什么呢?百度里说:“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维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无知,在特定的环境中, 本着理想化的需要或者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者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两者有有联系的,也是有不同的。劳动侧重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而创新侧重于“从无到有”,是人类社会和个人促进发展的手段,两者相通的地方都要付出精力、体力和心血,导向都有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部分,但劳动更侧重于生存和生存的维持,而创新更侧重于发展和发展的维持。当然创新前提肯定是维持生存的物质产品基础或者精神产品基础,而创新的成果也指向个人和人类更好的生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创新肯定是劳动,而且是伟大的劳动,这里面有精神的专注,有体力和精力的付出,有对未知领域的拓展,有对模糊区域的清晰,有对缺憾领域的完善,是个人生命的具象化,也是人类整体进步的原动力。
但有的劳动却不一定是创新,或者说是含量极少的创新。有的劳动是机械的,呆板的,单调的,枯燥的,甚至是磨灭个性创造的。如我们经常说的螺丝钉,还有我们经常说的劳动改造,尤其是农村的七零后在地里干农活时,那里有创新吗?那一锄一锄下去,锄下去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庄稼和厚重,收获的还有质朴和愚昧。我想这样的劳动不是创新,而是重复劳作,是为了生存的劳作。如果这里面有创新,中国千年来“锄禾日当午”的农民都会创新了,但从历史和现实来说,农民的创新并不多见,能维持生存已经他们的幸运。
劳动与创新不能画等号,但有劳动是存在创新呢,而且还是大量的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话,人类怎么会拥有今天的飞机、手机高铁等产品,怎么会卫星上天巡游太空?怎么会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即使是传统农民在锄地的时候,也是含有微量创新的。比如当劳动者在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的时候,比如学习者有了新的想法加以实践的时候,比如探索者有了新的视角对事物加以新的解释和完善的时候,这些都有创新的。
那么指向创新的劳动应该有什么呢?应该有生存和发展的指向,而且是为了更好生存和发展的指向,创新的劳动过程应该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平静的,愉悦的,有兴趣的,至少不是无谓痛苦或者少有无谓痛苦的,有正向责任的,是拓展的,是指向未来的,指向未知的,是实践的,是验证的,可持续的。这样的劳动是指向创新的劳动,是更有价值的劳动。当然,上面的说的含义中也是包括了指向劳动的创新,因为创城的最终成果要为人类或个人的生存发展服务,为了人类或个人更好的生存发展服务。
上面劳动与创新的关系,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启发呢?或者说对于我们引导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呢?我们就要理性学习这一概念。百度中说:“学习时指通过阅读、听讲、理解、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个定义里有没有与劳动相通呢?有的。“实践”这个词就是最重要的相通,哪个劳动不是实践呢?这个定义与创新是不是有相通的地方呢?有的,“阅读、听讲、理解、思考、研究、实践”哪个不是学习者必需要有的方式和途径呢?
把“学习”拆开来看,学是对事物的首次接触,习是对事物把握后的技能的训练。学是开始,习是巩固,二者都指向学习的成效。向谁学呢?当然是向上一代学,怎么习呢?当然是自己习,或者在上一代指导下的自己习。这里面明显出现了漏洞,当下一代感知的层面超越上一代时,又是怎么学怎么习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看出人类社会的更新,看出老师的尴尬,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能进行的是把最关键的东西教给学生,把最重要的技能引导学生训练到位,然后让学生以这些为基础去发展他们的人生,这样我们做到了老师的责任,学生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这里的学习就有了学的创新和拓展,也有了习的重复和必要。在这点上学习就指向了有创新的劳动或者有劳动的创新。
所以说,劳动是伟大的,有创新的劳动更是伟大的;创新是伟大的,指向劳动实践的创新更是伟大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愿我们的劳动都能指向创新,愿我们的创新都能指向老师,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或许能做的更好。
作者简介
贾振才,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鹤壁市名师,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完整的教学历程,现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曾兼职鹤壁市鹤山区语文兼职教研员和鹤壁市高中学段语文兼职教研员,有教学专著《语文“读写一体化”课堂体系》出版,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在全国做语文课堂、班主任成长等相关讲座一百多场。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