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创新,是文明演进的双引擎。劳动是根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是突破,在经验沉淀中寻找突破常规的可能。
原始人打磨石器时追求更锋利的切口,埋下技术创新的种子;当代工程师在生产线调试设备时,通过上万次参数优化实现工艺革新——劳动的重复性中藏着创新的基因。如“大国工匠”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岗位上深耕40年,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研发“激光填丝焊”新技术,用劳动实践注解“创新源于深耕”的哲理。
创新反哺劳动,让其从体力付出升华为智慧创造。袁隆平在稻田里观察到“天然杂交株”,通过持续研究培育出杂交水稻,用创新重塑粮食生产劳动;无人机技术让传统植保劳动从“肩扛手喷”变为“云端操控”,劳动者转而专注于航线设计与数据监测。这种转化,既提升劳动效率,更赋予其创造性价值。
对个体而言,劳动培养踏实的行动能力,创新激发突破的思维活力。二者融合,让“做中学”与“创中思”形成闭环:学生在木工劳动中发现工具不便,进而设计改良方案;程序员在代码编写中遇到瓶颈,通过重构算法实现突破。劳动与创新的共生,不仅是技能的迭代,更是“实践—思考—再实践”的认知升级,推动人类在创造中抵达新高度。
作者:朱思启(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