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与路:乡土中国的精神守望
——评王金岭散文《这方土地》
许素海
在钢筋水泥重构乡村肌理的时代,王金岭以《这方土地》为经纬,将半个世纪的乡愁织成流动的诗篇。东玉生产桥的锤音与玉皇新村的塔吊声,在文字间构成奇妙的时空交响,那些被混凝土凝固的集体记忆,在作者的笔端重新获得了呼吸的温度。
这位老组工干部用档案工作者的严谨与文学创作者的浪漫,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镌刻下个体生命的微观史。1963年的石桥与2011年的新村,既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精神原乡的守望。当"苍劲舒卷的迎客松"与"斑驳陆离的桥铭"在文本中相遇,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村庄形态的嬗变,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基因图谱。
作者以"桥"为叙事支点,撬动起三代人的精神世界:祖父辈用锤凿叩响集体主义的晨钟,建设者用塔吊勾勒现代性的天际线,而游子始终在混凝土与乡愁间寻找平衡。这种对乡土中国转型期的深刻观照,让文本超越了简单的今昔对比,成为解码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精神密码。
作者在生病与手术的间隙仍坚持笔耕不止,用颤抖的手为时代存档。这不是单纯的怀旧咏叹,而是一位七旬赤子献给土地最深情的述职报告——当组织工作的严谨遇见文学创作的炽热,便成就了这篇兼具历史厚度与生命温度的时代备忘录。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