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光导演与粤剧《史可法 沉江》的编者、演员合影留念)
(李耀安 梁卫国报道)
粤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南派粤剧以丰富多彩的亮点吸引众多的粤剧爱好者关注。春和日丽,天清气明的“五一”前时节,笔者与“下四府”四大小武之一杨镜波的长子,资深粤剧导演杨树光参观广东粤剧博物馆,听他讲"下四府”粤剧和他家三代从事粤剧艺术的有趣的经历。
(广东粤剧博物馆门口)明朝初年,广东辖十府: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此称为“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为“下四府”。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建国后,下四府划入粤西地区,以现在湛江市为中心的粤语语系地区。
(杨树光在馆内参观一角)由于下四府有绵长的海岸线,因此大量的商船前来经商,更有外省兵将前来镇守海防,因此带来了当地的戏曲——“外江班”,他们的语言是中州音,腔调有风格高亢的弋阳、昆腔、梆子、乱弹、小曲等曲牌、板腔。据传,“外江班”带来了“江湖十八本”等剧目,成为下四府粤剧学习的模式。
(杨树光夫妇在馆内参观)“下四府”粤剧吸收了“外江班”的艺术,结合本地声腔民谣逐步演变而成的。由于下四府地处祖国最南端,政治和经济较封闭,因此下四府粤剧发展比较缓慢,仍固守在自己的传统模式中。
历史的长河中有“危”亦有“机”,例如,清朝咸丰年间,广府戏班艺人李文茂率红船子弟“反清复明”起义遭清廷镇压,广府艺人逃亡至下四府,加盟下四府“过山班”的演出,带来了大量的广府粤剧艺术,促进了下四府粤剧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省港先后沦陷,大批省港粤剧艺人如薛觉先、马师曾、谭兰卿、红线女、上海妹、梁醒波、廖侠怀、关德兴等逃亡至广西、越南、东南亚及广州湾等地演出,对于下四府粤剧在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粤西粤剧演员在排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广府省港班带来了丰富的粤剧声腔、演出剧本、粤曲唱片,由于使用了广府剧本,令一直沿用舞台官话的下四府粤剧,也开始用粤语演唱(道白用官话)表演,建国后才全部用广州话演唱,在文戏和唱腔方面进了一大步。
(杨镜波获奖奖状)
粤西粤剧(旧称“下四府”粤剧),宗师是清末名伶大牛德(薛忠业),著名演员有牛肠海、张康华、杨镜波、冯天佑、黄泡养、老天寿等。清末民初,著名的粤剧戏班有得德升、日月星等十七个。
“下四府”粤剧由于地处偏僻,演出主题又多以英雄、侠义的武戏居多,因而较多地保留了粤剧南派古老传统的艺术特色。表演特点是古朴、火爆、激越、细腻,并有许多排场和特技。
(绾内展出排练一角)下四府粤剧武打功夫属南派承传,多为南少林武技转化,以拳术见长,注重“桥”(手桥)、“马”(马步)、“翻”(跟斗)“腾”(跳跃)技巧。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习、整理广府成套的南派武打,例如,十棍、八插、单双十字、挂锤、揪心锤等等,杨镜波、水仔、冯天佑、黄泡养下四府四大小武如虎添翼、脱颖而出,所以上述四人有下四虎“四大小武”之称。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小武中杨镜波子承父业,父传子,祖孙三代均是南派粤剧小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为行内较为罕见。
(参观一角)在参观广东粤剧博物馆时,此次受访的杨树光告诉笔者,他家祖籍是广东遂溪县,
杨树光的祖父杨龙,是南派粤剧的奠基者之一。清末民初,粤剧戏班行走江湖,武打戏尤为受欢迎。楊龙作为南派小武的代表,以"公脚"(武打老生)行当闻名,人称"公脚龙"。
他的表演风格刚猛凌厉,将洪拳、蔡李佛等岭南武术融入粤剧武打,形成"打真军"(真功夫对打)的特色。在《六国大封相》《赵子龙催归》等经典剧目中,楊龙的"踩跷"(脚绑木跷完成高难度动作)、"吐血"(含朱砂片制造逼真效果)等绝技,让观众叹为观止。 他的表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清末民初岭南尚武精神的体现一一当时天地会、洪门等组织活跃,武打戏的硬朗风格更能引发市井百姓的共鸣。在民国十六年(1927),他的爷爷公脚龙(本名杨龙),随金山凤班在电白县新碑村演出,当地恶霸邵某有意为难武生公脚龙,不要他的首本戏,专点他的棘手戏,引起双方口角,公脚龙被开枪打死。命案发生后,由于杨氏兄弟与邵某关于赔偿条件谈不拢,于是邵某趁金山凤戏班在电白城唱戏之际派民团包围戏场,拟捕捉杨氏兄弟等人,在艺人和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兄弟俩才逃离电白,四大小武之一杨镜波才有粤剧艺术的新天。
(杨镜波像)杨镜波(1920——1997),绰号“包勉仔”。包勉仔按当地语言即是聪明、叻仔的意思。他8岁开始随师父“抆鸡泉”习艺,由于他刻苦耐劳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除了忠实地学习传统技艺外,还在演出实践中不断钻研创新,艺术上独树一帜。例如,很多戏曲爱好者知晓川剧的变脸艺术(外罩变换脸),殊不知粤剧南派也曾经有素颜内功变脸的真功夫。杨镜波在《李槐卖箭》一场饰演李槐,净脸素颜上场,他运用气功调控,根据角色情绪的需要,使脸色由白变红,又由红变青,喜怒尽显于色,深得粤剧南派内功变脸功夫之真谛。
1959年,为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湛江地区宣传部集中了粤西地区的粤剧演员,将广州湾人民抗法历史的《寸金桥》搬上粤剧舞台。该剧由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谭天亮主演遂溪知府,整个武打场面由杨镜波设计,后来成为粤剧的戏宝。演出当晚,周总理看了这个剧后,上台接见全体演员,并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凡享誉盛名的艺术家,必会善学各家所长丰富自己。杨镜波在演出《大闹天宫》“偷挑”一折时,他在舞台上设置两个悬空的三角架和一条粗绳索,他所扮演的孙悟空就在舞台半空的三个支点中穿行表演,这一表演被称为“三上吊”,这是他创造性地继承了下四府武场戏追求难度、惊险、刺激、新奇的表演风格而设计出的杂耍性舞台技巧表演。其儿子杨树光后来在《五鼠闹东京》中饰演展昭,也用上了“三上吊》一些技巧。
杨镜波善于把北派的武戏技巧和表演风格融入粤剧,形成以粤剧南派为神、北派为韵的个人表演特色,也是粤剧“传承创新”的一个范例,受到观众的欢迎,他被誉为“粤剧美猴王”。
杨树光告诉笔者,粤西地区的红土地造就了下四府人的“刚毅、坚定”的性格,在艺术表演上也可以体现这性格。例如, 下四府粤剧的身段、动作特别夸张中不乏细腻。杨镜波在传统剧目《五台山》中饰演杨五郎,他运用了全套“十八罗汉架”式,他起单腿边唱边舞,融于二十多分钟的“反线二黄”唱段中。他的学生容剑平(粤剧电影《沙家浜》郭建光扮演者)与陈大卫在六十年代演《五台山》得到杨镜波的真传,深受观众好评。
(演出剧照)杨镜波在1989年(时年七十),在湛江艺术学校纪念国庆四十周年的晚会上还表演了“十八罗汉架”,体弯,手弯脚曲,背微弯,斜视或半咪眼等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在广东粤剧博物馆专栏展示。十八罗汉架是模仿寺庙里十八罗汉的各种形象,融入南拳的五形武功而创造,这套功架,具有豪放、粗犷的南派特色,令观众叹为观止。
(杨镜波获奖奖状)1958年,杨镜波受聘于湛江地区艺术学校,成为学校的第一位艺术专业教师。他的教学特色是不仅仅停留于过去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技艺结合,将形体表现升华到刻画角色人物的高度。他的学生遍及南粤大地,如唐云清、小云裳、司马剑琴、庞秀明、容剑平、陈大卫、何光婉、余远华、李超莉、杨树光、黄伟坤、卓佩丽等,可谓是星光熠熠,桃李满天下。
在广东粤剧博物馆杨镜波艺术专栏,杨树光抚摸着父亲的照片,进入深切缅怀父亲的回忆中。他深情地说道,下四府粤剧老倌都有子承父业的传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下四府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封闭,但戏曲表演还是挺有市场的,能养家糊口。
国家二级导演杨树光于1945年在广东 海康县曲街出世。曲街里有间华光庙,他父母让他契上华光。杨镜波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让儿子学做戏。孩童时杨树光随戏班在下四府游走,六岁开始吊虎尾,登台演小悟空及童角,打下比较扎实的童子功。其间跟戏班演员学识字,十岁才入学直接读小学二年级。十六岁入读湛江一中读初一。那时湛江艺校刚成立不久,其父亲让儿子学做戏的愿望更迫切。少年杨树光有做画家的志愿,不太喜欢做戏,所以他的父亲先后请湛江艺校教研室黄森主任、下四府著名艺人谭天亮、老天寿面试杨树光,劝说他学做戏。他父亲还直接将树光的学籍转入湛江艺校,少年杨树光只能服从父命,在湛江艺校度过六年的学习生涯。
杨树光在校期间就主演了《琼花》、《十万大山歼飞贼》、《洪湖赤卫队》等剧目。还被粤西粤剧团借去饰《海鹰零四》第二号主角参加中南汇演。毕业分配到湛江地区粤剧团,深得团领导的重视,每年获得多次观摩学习“革命样板戏”的机会,促进了自学导演、自导自演。他执导、主演了《沙家滨》、《红云岗》、《龙江颂》等多个剧目。
1985年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导演系招收11人,杨树光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脱颖而出被录取。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应邀赴英国伦敦访问演出,杨树光执导主演的《拦马》、《猴王借扇》等剧目备受赞誉,因此成为首个荣获在英国伦敦舞台博物院名人墙印掌留名的粤剧演员。英国伦敦演出载誉归来后,便由台前演员转为专职导演。杨树光导演强调艺术作品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技惊人,以情动人,多获金奖。他要求演员演戏必须塑造好人物形象。他所导演的剧目,各个不同的人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杨树光导演在馆内深切编怀父亲杨镜波)2000年他与金桐老师合作导演的《龙母传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剧目奖、导演奖等九个奖项,主演曾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4年他执导的《碰碑》获首届戏曲红梅大赛最高奖项。2006年退休后为肇庆市粤剧团策划、导演的《钟馗》 先后获广东省粵剧大汇演、广东省粤剧精品展演最高奖项、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移植经典剧目大奖、并获导演金奖等九项17个金奖。粤剧《钟馗》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旅厅选作“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剧目。杨树光告诉笔者,《钟馗》中的十八罗汉架是吸收,借鉴父亲的艺术精粹,说得上是艺术上有序传承的得意之作。
(杨树光精心导演粤剧《史可法 沉江》)此外,2024年杨树光执导由资深编剧李悦强改编的粤剧 《史可法•沉江》,主演者二级演员梁恒风先后在省中青年演艺大赛、十佳生行评选获金奖,选入“粤港澳大湾区粤剧南派武打技艺展演”,获得“南派本色粤剧”的好评等殊荣。
铁血丹心铸戏魂:楊氏三代与南派粤剧的世纪守望在岭南文化的璀璨星河中,南派粵剧犹如一颗独特的武戏明珠,以其刚劲有力的"硬桥硬马"在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楊龙、楊镜波、楊树光祖孙三代,用整整一个世纪的光阴,以血肉之躯传承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真髓,又以开拓者的胆识为其注入时代活力。他们的艺术人生,恰似一部浓缩的南派粤剧发展史诗,见证着传统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涅槃重生。
正是:南派粤剧百多载,祖孙三代薪火传;有序传承为创新,南国红豆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