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细说养蚕那些事
文/盖艾玲
千年古邑莱阳,不仅是梨乡、龙乡,还是著名的蚕乡,养蚕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
莱阳西汉置挺县,属胶东国;西晋元康八年(298年)置昌阳县;北齐废挺县,昌阳县属东莱郡;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避祖讳改名莱阳县,因在莱山之阳,故名。
一
莱阳地理特殊,位置显赫,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养蚕。北部山区丘陵连绵,野树丛生,多有桑、柘(山桑)柞、樗(臭椿)之类的宜蚕树木生长,农民于夏季放蚕,秋天取茧,谓之山茧。
《尚书·禹贡》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唐代著名经学家颜师古在解释这段古书时说:“檿,山桑也。山桑之丝其韧中琴瑟之弦,惟东莱有此丝。以之为缯(丝织品的总称),其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茧。”农民于夏季放蚕,秋天取茧。山茧,就是放养在山岚野蚕。“莱夷作牧”,是指莱夷地区可放牧,这也是中国历史最早对莱夷的记载。
古代以胶莱河以东为“东夷”,也称“莱夷”。
《汉书》里记载:“(汉)元,永光四年(公元四十年)东莱郡(今莱阳)山野蚕茧收万余石,民以丝织为业。”
据康熙版《莱阳县志》记载:“茧绸之丝来源于柞蚕。与桑蚕不同,柞蚕不在室内养殖,而是在柞林中放养,因此又叫野蚕……
古时莱阳,隶属于青州府、登州府,所以也归属于莱夷的范畴。
莱夷之地为历史悠久的东夷古国,满山遍野生长着柞树,莱夷人擅长养蚕、织造丝绸。
古代柞蚕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集中于今胶东半岛一带,产地主要以莱阳为中心,辐射胶东半岛。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莱阳庙学记》中写道:“莱阳居北海之东,东南距于海,山川秀洁,井邑丰润,民气醇雅,氓庶勤耕,桑蚕丝饶于他邑。”
莱阳的丝绸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桑蚕丝绸,二是柞蚕丝绸。柞绸,由柞蚕丝织成的绸,又称“府绸”,其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的檿丝。用野生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有着“轻薄如纸,柔轻如绵,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的特点。
二
1974年冬,莱阳前河前村的村民在整农田时,在村西南的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墓群遗址,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其中一个带有文字的陶盉,最有价值。在陶盉的腹部,画有三只胖胖的虫子,样子很像蚕。
自1978年起,这里就“井喷式”出土一批又一批文物。
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在胶东腹地有个小国,叫“己国”,也称“纪国”。考古学家对“己”字考证解释,是一条蚕;“纪”字里“丝”字偏旁的篆体,就是一个丝线麻花的样子。
在没有发现古墓以前,前河前村的村民,一直称这块高地为“南殿”。
我国的养蚕、缫丝、织帛、刺绣等,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蚕、丝、桑、帛的象形文字。
西周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已经穿戴上精美的丝织锦绣,使用着棉麻织品。
据专家考证:当时莱阳河前人把蚕做为“神”来敬奉,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
考古学家提出:前河前村春秋时代西周墓群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面这三条可爱的虫子,就是当时‘己’国的图腾。这是有着充分历史文化渊源依据的,从而更加奠定了 “中国养蚕源自山东,山东养蚕源自胶东”之说。
三
莱阳缫丝业始于西周,兴于清代,盛于当代。
戈·南特维科(Ingo Nentwig)在《19世纪的山东省》一文中则说“最后还应该提到养蚕。今天只有在半岛最远的东部地区养柞蚕,其余各地则养桑葚蚕。”文章中的“桑葚蚕”,应该是指“桑蚕”。
德国人著名建筑师乔治·弗朗鸠斯在清朝末期,考察了中国大半个沿海地区后,在其出版的《1897:德国东亚考察报告》中说:由于养蚕业的需要,山东境内还种植了大量的桑树以及更多的阔叶橡树和臭椿树;烟台以出口“野蚕丝”闻名,据说它比桑蚕丝更为结实,中国人对它的评价颇高,或许很快也将在德国受到重视。文中提到烟台以出口的“野蚕丝”,其实老家就在莱阳。
清朝后期洋务运动活跃,莱阳丁字湾港口码头是深水码头,海运业务兴起。帆樯林立,大船直通,海洋贸易发展迅速,蚕茧丝绸贸易成为莱阳的主要出口货物。
据民国版的《莱阳县志》中,记载有蚕茧产量及私营缫丝作坊规模。六十年代初,莱阳蚕茧养殖非常发达,成为产量高达百吨的蚕茧业出口创汇大县。当时莱阳的蚕茧年产量,最高时达到10余万公斤,是山东省的出口创汇大户。
据1995年版本《莱阳县志》记载:清代,莱阳境内已有缫丝作坊。民国时期沿承继续,但规模不大。建国后,莱阳组织起西留、沐浴店等养蚕及缫丝散户14人合股,建成了养蚕合作社,收购地产茧作原料,加工后交供销社销售。1964年,转为莱阳县属集体所有制缫丝厂,年收购加工茧5万公斤左右。最兴盛时有缫丝机10台,年收购加工柞蚕茧1.5万公斤左右。不过缫丝厂后来因为资源缺乏,生产发展缓慢。1982年5月,根据烟台市丝绸公司决定,将该厂关闭。
历史上,胶东半岛的牟平、海阳、栖霞、文登、乳山等地,都归属于莱阳管辖,以莱阳为中心。这些地区放养的柞蚕,为制织茧绸提供茧丝原料。栖霞方山柞蚕原种场、烟台桑蚕原种场、海阳丛麻院蚕种场都是为蚕种,原种,原原种。平常农村养蚕的是第三代杂交种,原种是父辈的,原原种是祖爷辈的,能大量养殖的是第三代。
莱阳柞蚕茧丝绸业发展主要有三个历史时期:
一、民间手工业者发展阶段:随着养殖柞蚕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上世纪20年代,胶东一带成立了缫丝厂数百家。柞蚕养殖刺激了缫丝业发展,私人缫丝坊在莱阳以西留乡为最多。
二是大集体发展阶段:1922年,烟台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丝绸纺织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烟台蚕种站”;除次还有栖霞方山蚕种场等多家蚕种制作单位。建国初期,莱阳的柞蚕蚕茧出口创汇全省第一。到1957年,莱阳县政府在沐浴店镇水沐头村东,建立了莱阳县缫丝厂。
三是现代国营大工业机械化发展阶段:1957年立项、1960建成投产的国营莱阳绢纺厂,是全国重要的柞蚕绢纺企业,承接山东以及周边省地柞蚕蚕茧绢丝加工业务,标志着柞蚕加工进入了大机械工业化时代。
四
五十年代末,为了发展丝绸业日,国家投巨资建设莱阳绢纺厂这么一个大项目,全套引进日本设备,其规模不亚于当今“核电站”建设效应。
当时很多地区对这个项目有点“眼红”,纷纷挣抢,但最终花落胶东。
为何山东省政府最终选址为莱阳?据原莱阳绢纺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慎民介绍,理由有“三”:一是莱阳地理位置优越,是胶东地区交通枢纽;二是胶东半岛一带栽桑养蚕业发达;三是对鲁西、鲁南、鲁中、胶东半岛等全省各地地下水质化验检测,通过比较、鉴别,胶东第一大河莱阳五龙河水质轻、杂质低,符合绢纺缫丝生产水质要求。
1958年10月,随着莱阳专署撤往烟台,一些正在兴建中的大型企业一律被下马停建。而刚刚动工的莱阳绢纺厂,却有幸得以保留,可见国家对该企业的重视程度。
当时,中国绢纺行业有着”南嘉(兴)北莱(绢)”之说,两家企业均在在全国绢丝实物评比中获第一名金质奖。其中,莱绢120Nm/2绢丝获金奖。
此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莱阳绢纺厂跳跃式飞速发展,以辉煌的业绩,迅速成为山东丝绸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当地纳税大户、全国及海内外有影响力的驰名企业,产品先后出口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让蚕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为国家多创汇,莱阳还成立了丝绸公司, 隶属于山东省丝绸公司直辖,并在很多公社设立了蚕茧站,由丝绸公司负责植桑、蚕茧生产收烘和销售工作,促进莱阳养蚕、收茧、缫丝等工作的协调发展。
莱阳的北乡的几个乡镇,和半岛周边的牟平、海阳、栖霞等地的农民,围绕市场转,纷纷从事养蚕业,为绢纺厂提供优质原料。
记得七十年代,我老家莱阳南部的丁字湾一带,天不亮,大人、孩子开始忙着到山上采桑叶,喂养家里的几千条蚕宝宝蚕食。
蚕生长周期很短,也就几十天时间,渐渐地,蚕茧的口子越来越大,白白的蚕茧上也开始出现了一抹棕色,这是蝴蝶的翅膀,也是农民丰收的希望。
莱阳石河头村一位87岁资深养蚕人告诉笔者,蚕桑业包括以下步骤:清洗上年留下的蚕卵,然后晾干并包起来,等待幼虫孵化;把新孵化的幼虫从卵卡移到碎桑叶;每天用细切桑叶喂幼虫五到六次,无论天气冷热都要保持恒温,这样它们既不会便秘,也不会腹泻,总是保持旺盛的食欲。幼虫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又苏醒,恢复进食,这段时间需要每天小心地帮它们除粪。休眠三、四次之后,幼虫变得成熟,准备成为吐丝结茧的牺牲品……
家家养蚕,户户抽丝,村村织布,养蚕业雨后春笋般风靡了胶东半岛,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聚宝盆”。
2009 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蚕乡莱阳,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纽带。让胶东的蚕丝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老丝绸人李海宁深有感触地说。
李海宁对蚕丝文化的情有独钟,源于十年前的一顿饭。
一天中午,正在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李海宁,突然接一个陌生电话,告诉他绢纺厂淘汰下来的一套老设备,被一个废品回收站回收,即将运到炼钢厂化铁。
他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心急火燎,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火速跑到废品站,经过一番又一番的讨价还价,最终以高于市场一倍价格,收购这些老“古董” 。
如今,这些设备不仅成为“镇馆之宝”,还申为非遗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弘扬“烟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掘莱阳蚕乡厚重的丝绸文化,传承传统蚕丝老手艺、老物件、老照片,如今李海宁收藏丝绸文物3000余件(套),成立了胶东最大的一家丝绸博物馆,陈列不同时期的蚕丝老物件,全景式、全过程、实物化展示了胶东丝绸文化的发生、发展、历史沿革与变迁。
在蚕丝非遗手造馆里,丰富多样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丝绸文物和资料,从古代的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到现代的丝绸制品……灿烂的丝绸文化在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件工艺品都经过了无数次的精心雕琢和细致打磨,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这数不清的岁月里,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胶东莱阳蚕丝文化,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为中华文明添上浓墨重彩、绚丽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