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将星罗红标·军人本色 勇担重任
罗旭东

我军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出国作战。一次是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开始,先后派出240万指战员出国参战。一次是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后勤部队(即先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自1965年6月开始,陆续派出工程、铁道、防空、后勤保障等部队,共计32万余人入越参战,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本文介绍的,是一位不多见的,曾参加过长征并亲历了上述两次出国作战的红军战士——罗洪标。
1965年5月的一天,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携时任工程兵科研设计院第一副院长的罗洪标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已经在等候他们。陈司令员说:“这是罗洪标同志,已决定派他到援越部队工作。”周总理说:“我们认识。这很好嘛!”
罗洪标担任工程兵科学研究部部长期间,曾负责中央领导机关附属设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周总理时常亲临现场视察,十分关心科研设计人员和指战员的工作和生活;罗洪标雷厉风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总理介绍说,这次援助越南修建公路,是毛主席4月份在湖南长沙会见胡志明主席时共同商定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这个任务就交给工程兵组织执行,预计要花费几亿元人民币,派出8万余人的工程部队,是我国援助越南人数最多的一次行动。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次援越修路工作,要求“入越部队一定要全心全意为援助越南人民抗美救国解放战争服务。这个任务意义大,要为祖国争光。”
罗洪标12岁参加农民暴动,加入了共青团,15岁入党,先后参加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四次负伤;特别是在保卫延安战斗中,身负重伤命悬一线。他始终牢记在离开红1军团红2师红4团去军校学习前,耿飚团长、杨成武政委对他的嘱咐:无论今后你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你是红4团的兵,绝不能给红4团丢脸。在他的心目中,红4团是勇担重任,冲锋在前的铁军。

原红4团团长、国防部长耿飚题词
1949年,重伤尚未完全康复的罗洪标奉命随贺老总入川,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从一野部队调到了二野。曾担任12军军长的徐承云中将、政委潘瑞吉中将,在他们联袂署名的回忆文章《势如旋风——第五次战役(十二军片段)》中记述:“贺龙同志对34师的干部说:‘罗洪标是我的兵,红军干部,军政双全,给你们当师政委’。”
刚解放的重庆,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匪特猖獗,百废待兴。兼任重庆警备区任务的解放军第12军34师,在军管会的直接指挥下,克服重重困难,在肃清匪特、维护社会秩序、创建和平环境的斗争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受到表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3月,12军34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出国第一仗,就是参加第五次战役。徐承云和潘瑞吉的回忆文章中记述:

1942年8月,贺老总结婚时的照片。前排左1:罗洪标
“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34师不顾一切向前穿插,两天就前进了200里,几乎快到东海岸了。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孤军深入,又失去和军部的联系。34师立即停止前进,召开了临时党委会。经验告诉他们,应回头向军指挥所靠拢,政委罗洪标见大家意见一致,拍板说:撤!第二天,34师才和军指挥所取得了联系。指挥所通报说,敌人以十三个师的兵力,组成快速特遣队,已插到我后方,你们北撤到五台山集结。党委书记罗洪标召开紧急党委会,作出决定,丢掉辎重轻装快速北撤。师党委的决定传达到每一个战士。团、营都埋掉火炮,把马匹集中拴在树林里,他们不走大道专选山间小道夜行。罗洪标亲自带一个营断后,他让师长尤太忠先行。”“在这关键时刻,他起到了政治委员的决策作用。他回到谷山向军长曾绍山汇报:我师安全撤回,没有一个掉队的,没有一个逃亡的。曾绍山特别感到高兴的是,部队80%来自蒋介石的军队,他们叫解放战士。在这危难关头,竟未反叛一人,这反映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无比威力。十分兴奋的曾军长感慨地说:“你罗洪标和尤太忠功德无量啊!”
罗洪标不知道军长为什么会这样说?当听到同属第三兵团的60军180师在这次后撤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后,他才领悟军长话中的深义。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战功显赫,涌现出一大批像伍先华一样的战斗英雄。伍先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十二位英烈中的一员,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全体志愿军战士的骄傲,更是34师指战员的杰出代表。34师106团在上甘岭战役中最后一战的英勇苦战,为部队的荣誉和早日结束朝鲜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罗洪标为自己曾经在这支英雄部队的经历感到自豪!更应该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军多次裁军、整编后,他所在的老部队:第1军第2师、第12军第34师,至今仍保留在祖国武装部队的序列中。
1965年4月18日,根据中越两国协议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下达了组建援越工程、铁道部队预先号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担负抢修被美军飞机炸毁的越南北方铁路、机场、通讯设施,并构筑国防工程和改建铁路等任务。首先组建三个支队:第1支队由铁道兵部队组建,由铁道兵学院副院长龙桂林任指挥部主任,铁道兵科学研究院政委郭延林任政治委员,先后辖8个大队(团,下同),兵力3.27万人。第2支队由工程兵部队组建,由工程部司令部副参谋长曾旭清任指挥部主任,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李良汉任政治委员,辖4个大队,兵力2万余人。第3支队由空军工程部队组建,由邵儒麟任支队长,陈德埃任政治委员,辖5个大队。
5月,总参谋部下达了组建十万工程部队援越修筑公路的预先号令。6月,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工指”)成立,主任暂缺,由罗洪标任第一副主任,由广州军区47军政委孙正(后为55军政委訾修林)任政治委员,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王传训任副主任兼参谋长,交通部公路设计院院长王庚跃任副主任兼测设总队队长,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刘月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工程兵51师师长崔萍任司令部副参谋长,工程兵报社社长廖习仗任政治部副主任。陈士榘司令员在“工指”成立大会上宣布:在主任未到任前,由罗洪标代理主任,主持工作。在越南的三年期间,罗洪标一直坚持在代主任的岗位上,统帅部队,直到提前圆满完成了中越两国政府协议规定的全部任务。
“工指”下辖4、5、6三个支队另一个测绘总队、一个民工总队、两个高炮大队、4所野战医院、1个汽车大队和十多所仓库。
其中:4支队由广州军区组建,由广州军区工程兵部副主任刘桐山任支队长,42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贺靖任政治委员,辖5个大队及直属部队,总兵力21500余人。5支队由沈阳军区组建,由5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徐成功任支队长,39军副政委彭仲韬任政治委员,辖7个大队(含一个民工大队),总兵力36000余人。6支队由昆明军区和铁道兵联合组建,由铁道兵第13师师长孙林泉任支队长,铁道兵第4师政委罗彬任政治委员,辖8个大队及一个舟桥营、一个兵站和一所野战医院,总兵力39000余人。
自中南海领受任务后,罗洪标的心情就一直无法平静。
他13岁参加红军,经历过的战斗不计其数,再艰巨的任务也从未含糊过。这一次,他确实感到压在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似乎有些喘不过气。他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休过假。前几年,因为一直参与领导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装置和防护设施的科研设计和施工,经常奔波于大西北试验现场和施工单位,几个月不着家是常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参加核试的工程兵官兵和科研技术人员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他感到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只是太愧对于家人,计划来年夏季一定携孩子们到北戴河度个假,以还夙愿。不曾想,新的任务又来了,而且是如此沉重的担子。执行这次出国任务的部队指战员有86000余人,加上地方工程设计人员、一万多人的民工总队,共计10万余人。不禁让罗洪标想起中央红军长征离开苏区时,红军正是86000余人。这次,他要亲率86000名指战员踏上征程,是一次新的长征。作为一名老军人,使命在身,责任重大,必须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全力以赴,舍家卫国,再次愧对家人。
中越两国协议修建的1、3、7、8、10、11、12号7条公路和修复被美机轰炸破坏的6号公路,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路段,特别是10号、12号公路,通往“胡志明小道”,直接关系到越南南方人民抗美解放战争的成败。
罗洪标首先组织“工指”一班人认真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和困难,了解部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逐项落实、解决问题,为部队进入实战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是各公路段的勘察设计工作必须先行。由于越南北方地质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又有敌机的轰炸,工程勘探设计难度大。“工指”调配测设总队技术骨干组建了4个钻探队、25个测设队,在部队展开前,作为先遣团赴实地勘察。在生活条件尚不具备的艰苦条件下,徒步跋山涉水,穿越原始森林,挑灯夜战,经受了恶劣环境的折磨和敌机轰炸的生死考验,10天之内就初步完成了设计方案,制成图纸,列出了工程所需物资的清单,为开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俗话说:兵马未定,粮草先行。由于部队预设地点分散在越南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勤保障是必须落实的紧迫任务。罗洪标亲自到总参、总后协调。经中央军委同意,由总后勤部成立专属分部,要求广州军区、昆明军区全力配合,担负“工指”所属10万部队(包括万余名民工)及辖区内4个轮战高炮支队3万余人的后勤保障。
物资的运输又是一大难题。新建公路建设的地段多在偏远山区,地质、气候环境恶劣不说,有许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可走,全靠指战员刀砍斧劈,开路前进;有的深入山区几十公里才能达到选定的驻地和施工点;所有生活、施工物资等,都要人背肩扛,一次往返几公里,一天往返数次是家常便饭。在黄连山、夏眉山等高山峻岭间的施工部队,运输难度更加困难。在公路粗通前,这种高强度的体力运输状态一直延续。“工指”要求各部队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不管多难,都要把施工物资和生活用品运达目的地。要求各运输大队,公路粗通到哪里,车辆和机械设备就要开到哪里,保证物资供应。
“工指”所属部队,除6支队铁道兵4个大队和沈阳军区2个工程兵大队是比较正规的施工队伍,4、5支队的各大队,大部分是入越前才临时组建。有不少大队是直接由步兵团转变来的,不要说修建公路,连工程兵的基本常识都欠缺。即使是铁道兵大队和正牌的工程兵大队,修公路也多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由于集结行动时间紧,不少部队连施工最简单的工具铁锨、十字镐、手推车等都很少配备,运土只能用当地的竹子编的筐;各种施工机械就更谈不上了。依靠这样简陋的工具怎么能完成等级战备公路的建设?
罗洪标曾担任工程兵器材部部长,深知专业技术和机械装备对施工部队的重要。他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下部队组织专业培训,一方面亲自向总参、总后和工程兵提出了增加配备建筑机械的具体清单,委派崔萍副参谋长回国催办,终于解决了机械装备缺失的困难。
根据先期入越部队总结的经验教训,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罗洪标深深认识到,不遏制住美军的空中威胁并采取有效措施,实难完成艰巨的修路任务。在越南,美军的空中优势比朝鲜战场更胜一筹,对我施工部队和防空部队的威胁更大。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投入的各型作战飞机,不仅比朝鲜战争时更先进(包括B52重型战略轰炸机等),投入的数量更超过朝鲜战争近80%。在1965年至1968年的3年多时间里,美军实施对越南北方代号“滚雷”行动,进行野蛮地毯式轰炸,共出动飞机25.6万架次,是整个朝鲜战争中10.4万架次的近2.5倍;共投掷各种炸弹,包括凝固汽油弹、白磷弹、菠萝弹、集束炸弹等近400万吨,是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所投炸弹70万吨的5.7倍,还不包括美军战机发射的各类先进火箭弹。在越南北方,我军飞机不能入越参战,北越飞机又不堪一击,基本撤到我国境内。如果没有地面防空火力的有力掩护,美军战机如入无人之境,我入越部队面临的困境和死亡威胁的程度,远远超过当年在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指战员的生命安全,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工指”特向总部申请增加高炮掩护部队,并加强各施工部队自身的防空力量。总部决定,每期援越轮战的高炮支队(师),不得少于四个,并酌情增加,指示军委炮兵协调解决;要求总后勤部专属分部相应增加对高炮支队的战备物资保障。各工程部队,将高射机枪分队(连)扩编到中队(营),从国内调集了一大批高射机枪,装备施工部队加强自我防护。
克服了几道难关,给施工部队注入了活力,信心倍增,各条线路陆续开工,从濒临北部湾的1号公路,到越西北穿越黄连山的10号公路,到处呈现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
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运动”渐渐波及出国部队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工指”政委孙正奉调中央,出任中共中央文教政治部副主任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使“工指”党委副书记罗洪标军政责任一身挑,担子更重了。
随着国内“运动”不断深化,援越部队也受到很大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政治学习与施工、作战的关系。一些强化政治学习搞形式主义的做法,与援越部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不少冲突。施工部队为了躲避美军空袭和恶劣气候状况,经常安排错时施工,见缝插针抢时间赶进度,挑灯夜战是常事儿;防空部队执勤时间也是机动灵活,要随时准备迎击敌人;往往都不能坚持“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等。国内上级要求,来了“最新指示”,不管你是什么情况,都要停下自己手头所有工作,传达“不过夜”,学习领会精神不放松。凡做不到的,就被扣上“反对突出政治”的“帽子”。5支队某大队领导发牢骚:“我不管什么文化革命,武化革命,就管修好路,打下飞机!”结果被国内上级某些人抓住所谓“错误言论”不放,无限上纲上线,极大伤害了指战员的感情。罗洪标意识到,如果不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干扰正常的施工和作战。
罗洪标要求领导班子首先要统一思想。他说,我们到越南来,是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这是毛主席、胡主席交给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所有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任何干扰我们修好路、打好仗的因素,都必须纠正和克服。“有人说我是单纯军事观点,我不怕!我们把路修好了,把美国飞机打下来了,这才是最大的政治!”他提出,要把毛主席最高指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标语悬挂在各部队营区最显眼的地方。要求全体指战员以实际行动理直气壮地投入到施工、作战中,排除“左”的干扰。

1967年10月18日,罗洪标到4支队17大队给指战员做形势报告
罗洪标经常到基层连队,给战士们讲课、作报告,解决战士们由于信息不畅,不了解国内“运动”情况而产生的种种思想问题。战士们反映,他报告中讲的道理深入浅出,举的事例真实鲜活,语言生动风趣,总能引起共鸣,现场常常笑声不断,对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鼓舞士气起到很好的作用,也给指战员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昆明军区给他调配的驾驶员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司机,他感慨地说:“从没见过这么不辞辛苦,这么能跑路的首长!”在越南的三年里,罗洪标坐着他的吉普车,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跑遍了所有部队和工地,在越南北方崎岖难行的道路上行驶了7万余公里,跑坏了5条轮胎。最危险的一次,遇到美机轰炸,一颗炸弹就在罗洪标身边爆炸,幸亏警卫员华增援手疾眼快,将他扑倒在地,旁边的一棵大树已被拦腰炸断。
国内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使不少行业处于无政府状态。负责入越部队物资供应的后勤分部虽然还在运转,但由于地方提供生活资料的单位大多处于瘫痪状态,无法组织货源。特别是蔬菜、禽蛋、肉类等生活必需品,基本断档。即使搞到一些,由于运输不畅,损耗严重,货到部队手里,新鲜蔬菜已烂掉大半;生猪更是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甚至变臭,只能丢弃。指战员们吃不到蔬菜,缺乏维生素,虽然粮食、食油、白糖、花生、粉丝、黄豆、罐头等供应尚可,但光吃这些,时间长了,消化不良现象很普遍,皮肤病、溃疡病、肠胃病、夜盲症等发生率攀升,非战斗减员屡屡出现,战斗力锐减。“工指”虽多次向总部和越方提出交涉,但国内越来越乱,无暇顾及,越方更是困难重重,甚至用香蕉替代蔬菜供应部队。部队还要严格执行出国纪律,不能动越南一草一木,不能挖遍地的竹笋、野菜与老百姓争食,更不能自己开荒种地。罗洪标指示“工指”向越方强烈反映这一问题,得到胡志明主席的关注,并亲自批准,中国部队可以自己就地生产,解决养猪、养鸡、种菜问题。“工指”将这一决定传达到所属各部队及其他支队,解决了部队指战员营养不良的问题。

1982年,罗洪标在兰州与总参谋长杨得志重逢。右为副总参谋长杨勇
1967年10月,杨得志将军率领祖国慰问团赴越慰问出国部队官兵,高度赞扬了“工指”领导集体及全体指战员,在任务艰巨,国内动乱,指挥系统和信息不畅的复杂情况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执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义务,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出色完成祖国人民交付的援越抗美任务,功勋卓著!
12号公路是连接老挝境内“胡志明小道”的重要战略公路,是越南北方向南方输送战备物资和兵员的“生命线”。“工指”将兵力和专业技能最强的第6支队4个铁道兵大队,两个工程兵大队一字排开,摆在这里。美军对12号公路的重要性也十分清楚,视为对其威胁最大的交通线,是重点轰炸的地区,给部队施工造成了巨大压力。

罗洪标与6支队支队长孙林泉(左)政委罗彬(右)在12号公路0公路
“工指”要求,越是困难关头,越是危急时刻,各级指挥员必须靠前指挥。战斗在12号公路上的6支队各级指挥员,以身作则,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充分发挥我军优良传统,不怕牺牲,攻克一个个难关,击落一架架敌机,施工、战斗两不误,最终提前一个月完成了12号公路的修建任务。
随着12号公路的竣工贯通,中越两国政府协议规定的7条公路的修建和6号公路、2号公路(额外增加的任务)抢修任务全部提前完成。经过验收,越方评价:中国工程部队“所建路线和所有构造物的技术标准,不仅完全符合协议的各项规定,而且有些项目还高于规定的标准,工程质量优良、美观。”越方将“工指”所属各部队修建的1、3、7、8、10、11、12号7条公路命名为“友谊公路”,称其为“中越人民友好的结晶”。
在三年的战斗、施工中,“工指”及所属各部队圆满完成了中越两国协议规定的全长1200余公里的7条公路修建和170余公里的公路抢修保障任务,架设桥梁305座,修建涵洞4441个;对空作战444次,击落敌机306架,击伤392架,活捉、击毙美军飞行员7名;共有450名同志牺牲,3211名同志伤残。根据毛主席“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指示,牺牲同志的遗体全部安葬在战友们亲手修建在公路旁的烈士陵园中。

968年6月30日在河内,“工指”代主任罗洪标、越南交通部部长潘仲慧分别代表中越两国政府在公路移交书上签字
1968年6月30日,中越两国在河内举行援建公路移交仪式。“工指”罗洪标代主任、越南交通部潘仲慧部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移交书上签字。历时三年的援越筑路任务到此结束,各部队除另有任务外,陆续回国。
1968年7月15日,胡志明主席接见了罗洪标率领的“工指”代表团全体指战员。胡志明主席说:“我给你们这支部队一个荣誉:你们是‘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的革命军队’。”
【后 记】
1968年8月,完成援越任务回国后的罗洪标受到不公正对待,直到“文革”结束3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平反。离休后的罗洪标,与铁道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到北京后,被总部安排到北京西城孟端胡同47号,与原铁道兵郭维诚、徐斌、彭海贵等老同志同住一处,与居住在45号的陈再道司令员隔墙相邻。陈司令在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方便他闲暇时到罗家串门、下棋。后来金融街拆迁,罗洪标又与这几位铁道兵老同志搬到了原铁道兵大院新建的15号楼,不仅与郭维诚仍住对门,同楼居住的老战友还有旷伏兆、别组后,福建老乡王集成、王贵德、邱子明等,其乐融融。

作者罗旭东,原中国后勤部队第6支队(后为第1支队)33大队3中队12分队(铁道兵13师61团3营12连)班长。国务院国资委退休干部。曾任国务院进口办公室秘书组组长。
槛外人 2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