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冷雨
橘子洲头谒青衿
文/林庆征
晨光漫过岳麓山脊时,我踩着细浪的节拍踏上这片江心翡翠。夏日的湘江泛着碎银般的光泽,悬铃木在晨风里抖落斑驳日影,石板路上跳动着光与雾的琴键。举目四望,橘子洲如一艘巨舰劈开碧波,载着千年文脉逆流而上。
青灰色花岗岩雕塑刺破薄雾的刹那,呼吸忽然变得清浅。三十二米高的青年毛泽东正迎风而立,花岗岩褶皱里凝固着晨露的微光。永定红石材叠成的轮廓在朝阳下泛起暖意,八千方石料垒就的不仅是伟岸身躯,更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傲骨。晨风撩起雕塑额角的发丝,似要复现那个挟《湘江评论》疾走的青年,衣袂翻卷间抖落星火。
阳光攀上雕塑眉骨时,我看见了花岗岩里跃动的火焰。那双望向东方苍穹的眼睛,将橘子洲头的晨雾熔成淬剑的炉火。基座上"指点江山"四字被镀上金边,恍惚与江面跃动的波光连成一片。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踮脚触摸基座浮雕,稚嫩的指尖划过"激扬文字"的刻痕,惊起一群白鹭掠过《沁园春》碑文。
江轮拉响汽笛,惊碎了倒映在江面的历史云烟。对岸高楼玻璃幕墙折射的现代光影里,依稀浮出当年渡船载着青衫书生横江而过的剪影。此刻洲头书声琅琅,穿汉服的少女在香樟树下捧读,晨练老者太极推手划出的弧线,与百年前"到中流击水"的豪情悄然共振。
临别时驻足回望,青年毛泽东的发丝仍在晨风中飞扬。雕塑脚下,几丛鸢尾正从石缝里探出蓝紫,恰似当年星火落处绽放的春色。江风裹着柑橘花香掠过耳际,恍惚听见历史长河的回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