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躺平”遇冷,青年如何在就业赛道上跑出时代担当?
作者:张忠信
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魔幻现实下,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当“小镇做题家”“孔乙己文学”频繁刷屏,当“上岸”成为全民焦虑的代名词,我们不得不追问: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就业市场中,青年一代该如何锚定人生坐标?答案或许就藏在奉献精神、能力锻造与岗位坚守的三重奏里。
奉献精神从来不是高悬云端的道德口号,而是刺破职场功利主义的锋利之刃。那些扎根大山的“90后”教师,用脚步丈量教育公平的边界;逆行抗疫的“00后”医护,在防护服里诠释生命至上的誓言。他们的选择证明:当个人奋斗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平凡岗位也能迸发璀璨光芒。反观部分年轻人“既要高薪又要清闲”的择业观,本质上是将职业异化为牟利工具,这种短视不仅让个人陷入价值虚无,更撕裂了社会协作的精神纽带。
能力恐慌不应成为躺平的借口,而应化作破局的动力。在ChatGPT重塑生产方式、AI替代重复性劳动的今天,固守“一招鲜”的旧思维早已不合时宜。那些在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的从业者,无一不是以“终身学习”为生存法则——白天写代码,深夜啃论文,周末泡实验室。他们用行动证明:唯有保持“空杯心态”,在技术浪潮中持续迭代知识体系,才能在职业赛道上保持核心竞争力。
珍惜岗位不是要求青年“从一而终”,而是呼唤职业精神的回归。频繁跳槽看似掌握主动权,实则陷入“狗熊掰玉米”的困局。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从基层工程师起步,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深耕;大国工匠徐立平在火药雕刻岗位坚守三十年。这些案例印证:真正的职业价值,源于对岗位的敬畏与深耕。当青年将岗位视为成长的阶梯而非跳板,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青年的答卷正在写就。从敦煌研究院的“95后”讲解员用数字技术复活千年文明,到航天团队里平均年龄30岁的工程师托举“嫦娥”奔月,新时代的青年正以躬身入局的姿态,重新定义职业价值。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唯有以奉献精神为灯塔,以能力提升为舟楫,以岗位坚守为风帆,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无愧于青春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