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汤优烈,籍贯诸暨,杭州人
杭州第八中学69届初中毕业。杭州大学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文学士学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结业。
曾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战士,当过电影放映员、广播员。
回城后,一直在交通系统工作,退休前为杭州市交通局干部。
现为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中国朗诵联盟会员,黄亚洲书友会朗诵团团长。
现居杭州市。

我的兵团岁月(共19章)
一 块 肉 皮 的 情 结(第二章)
每每见到孩子们吃饭时挑精捡瘦、嫌这嫌那的神情,每每外出就餐望见餐桌上鱼虾蟹肉多有剩余的境况,总会触景生情于我兵团岁月中那“一块肉皮”的情结,总会让人的心情感到难以平复……
那时,我们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的待遇像是半供给制,每人每月二十元工资,吃饭实行包餐制,每人每月交十元钱的伙食费。
我所在的连队是农业连队,确切地说是水稻连队。全连一百五十余人要耕种三百多亩水稻。十一月份到兵团正值秋收季节,田间要干的农活真不少,收割晚稻、整修水渠、烧杆沤肥等等,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
刚到连队的一阵子,正好要收割晚稻,劳动强度比较大,而我们平时从未经历过如此强度的劳作,个个累得腰酸背疼,尤其是伙食不习惯,被“潮胃”的饭菜折腾得难受,连干活也少了兴致。
那时,连队每天吃的几乎是同一种菜肴“萝卜烧肉片”。咋一听,蛮好么,又有萝卜又有肉吃,其实,所谓的萝卜烧肉片,差不多就是水煮萝卜加点盐。
湖州当地盛产白皮大萝卜,一个大一点的有三四斤,小的少算也有一两斤。我到炊事班去看过,这个萝卜炒肉片的烹烧过程是这样的:先将萝卜洗干净后,也不削皮,直接切成大块形状,然后放到大铁锅里,放上点儿菜油,再加上少的可怜的肉片,用锅铲搅炒几下,接着就放水烹煮,直到煮熟了为止。我们整个连队有一百五六十号人,偌大的大铁锅要烧好几锅呢。
每天打菜的时候,总是只见萝卜不见肉,难得碰上炊事员手底下留情,能见到一二片小小的肉片。那时年轻呀,又连续干着体力活儿,想着盼着能多吃点、吃点儿有肉味的东西,可是能吃到的只是硬硬的的早米饭和几块萝卜。
这大白萝卜要与适量的肉或排骨一起炖,肉汁透进萝卜,再放上点儿小葱,多美味呵,可那时的条件不行呵。几天下来,米饭吃多了肚子涨得难受,却还老是觉得饿,还想吃。总之,吃得再多,仍有饥饿感,很多人还出现习惯性拉肚子现象,我也是其中之一。连队不少女战士的饭量明显增大,人开始浮胖起来,个别脸胖得都有点儿变形,一些男战士背后管她们叫“八百工分”(即朝鲜电影《苹果熟了》里对胖姑娘的称呼)。
连里一些战士“潮”的实在受不了了,就向领导请假,直说想去妙西镇上买点儿肉制品尝尝鲜,连里不批准。应该说,那时兵团的纪律是蛮严格的,连队不同意,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记得那时连队有个战士不请假私自跑回家,连长得知后,连夜派人赶到杭州,批评教育劝说其立即返回了连队。
指导员得知不少战士嫌弃连队伙食不好的情况后,专门召开了全连大会,要求每一位兵团战士都要经得起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这朗朗上口而又沁人心脾的话语,着实让人受到鼓舞。
有一天下大雨,因为下大雨,连部临时决定,上午的田间劳作暂停。
大伙儿都呆在茅顶屋的宿舍里,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书写家信,有的则在聚拢在一起谈天嬉笑,我呢,一边倾听着屋外“呼呼哗哗”的风雨声,一边在埋头写着我的日记。
突然,我的左侧一边开始骚动起来,原来是同学章汉忠家人托熟人带来了一个大口杯的梅干菜烧肉。
这下可热闹开了,“哗啦”围上来了十来位同学。杯盖一打开,立马飘出一股诱人的肉香味,“真香啊,让我尝一块吧!” 同学小王虔诚地恳求着,小章马上夹了一块给他。“给我吃一块”、“给我来一块”,大家七嘴八舌喊着、嬉闹着。
此时此刻,我已无心记日记了,肚子咕咕咕地响起来,那个难过劲儿又上来了,真想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去抢它一块尝一尝,但汉忠同学被十几个同学团团围着,根本就挤不进去,只能望洋兴叹。
“真好吃”、“太香了”,品尝到美味的同学无一不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诱得我直咽口水。不一会儿,就听到了调羹触杯底的声响,一大杯梅干菜炖肉看来基本报销了,那些个同学带着惬意的神情,渐渐地散去。
这时,只见汉忠同学夹着一块大拇指甲大小的肉皮快步走到我的跟前:“优烈,不好意思,就剩下这一点儿了,你也尝一尝吧”。说着将肉皮塞进我的嘴里。
啊,一阵浓烈诱人的肉香,一股润入心脾的美味滋延全身,世上竟有如此美妙的佳肴!我猛地嚼了几下,太美味了,肉皮的韧性加上拌和着梅干菜的油油的香味,太妙了,实在舍不得马上咽下,便细细地在嘴里不停地咀嚼,足足有三四分钟,尽情地享受这无与伦比的鲜美滋味……站在一旁的汉忠同学看着我的神情,哈哈哈地大笑起来,此刻,我也顾不上难为情了。
我负责任地说,这一小块肉皮是我有生以来尝到的人间最美味的菜肴。尽管以后的岁月中,我尝到过一些山珍海味,吃到过不少鱼虾蟹肉,但都没法与这块小小的肉皮相媲美,对这肉皮的情结、对这味道的记忆一直伴随了我几十年了。
记得二十多年后,一次同学战友在杭州聚会就餐时,我与汉忠同学悄悄说起这块小小肉皮的事,并表达对它的眷恋情结时,他睁大眼睛,一边点头,一边惊奇地说道“你怎么还记得这事”。我原原本本向在座的的大伙儿讲述了兵团“肉皮情结”的故事,立刻引来大家一片感叹声。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么说,否有点儿太夸张了吧?我要说,不,是真实的,完全是真实的感觉!有时,我也会觉得有点儿奇怪,这么平常的一件小事,怎么会让自己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而且每每会触景生情,感慨多多。这或许应验了一句名言:不经历过寒冬的人,不会知道春天的温暖和可贵。
(未完待续)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