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军装
王力丽
在部队大熔炉锻造磨炼过的人,总有些军人特有的气质和气韵,表现在举手投足间,言谈表意间,也会流露在文章绘画书法中。我认识的盛洪义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个头魁梧,双目有神,声音洪亮,一个标准的孔武有力的山东大汉。
初识盛洪义,因为他的山水画已享誉画坛,他还是出色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看他的山水画,远山有势,流水有声,房舍红瓦,烟火人家,就像他的三面环山一面大丘陵的沂蒙山村的家乡,有一种自然平实的气象万千和生命率真的波澜激荡。无论他走到哪,从来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他两岁丧母,是“吃着伙伴妈妈的奶长大的”,沂蒙山水给了他母亲乳汁般的滋养。他画山画水,画了无数的山水,故乡的山水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永远常住他心中。他终于凭着长期的坚持和艰苦的努力,翻越了故乡的山,到达了另一座山----书画艺术的山。他一直在攀登,因为山巅之上还有更高的山,他出版了书画集、中国画集和书法篆刻集,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高等院校举办多次个展,其作品得到名家的肯定和赞誉。
在发展书画篆刻的同时,他写起了文章,写出了一本散文集《摊煎饼》,有着质朴中的优美,也有着困苦中的暖意。他写乡村生活,写求艺之路,写军旅生涯,写买书读书,写日常琐事,写他的文学梦,写他的绘画成长过程。他就像“身披战袍的士兵,尽管拼搏的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也要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他每一次的成就和成功,都与这军人的冲劲和拼劲分不开。
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高中辍学,17岁报名参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此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从小喜爱画画的他,在站岗的间隙画、在节假日别人玩扑克时也画,画遍了周围的山,沂蒙山人的吃苦奋斗的精神刻在骨子里。他知道,天道酬勤,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勤奋努力的人。
入伍后,他干过警卫员、炊事员、招待员、电影放映员,不管干什么,从没有放下画笔,就像战场上的士兵,永远不会放下手中的枪。在与前卫报社为邻的时候,他抽空就去报社虚心求教、拜师学艺,为《前卫报》画了大量插图,成了有些名气的战士画家,为此荣获了三等功;在军区招待所干招待员的时候,在打扫整理卫生之余,整天抱着速写本不停地画,甚至忘记了吃饭,冬天手指头冻得麻木,画笔也不离手;在藤县作电影放映员的时候,制作绘制幻灯片,为官兵开办书画讲座;他不忘自己是从军营走出来的书画家,他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题材的美术作品,为报刊绘制部队和警官题材的插图。不是有希望才努力,是努力了才有希望,也才能实现希望,他一直用军人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自己,用顽强的意志磨炼自己,永不放弃,永不退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才会有两次破格的机遇,一是因为他的绘画插图被《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生活》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他破格成为《解放军健康》杂志的美编,二是,即将在部队转业的当头,又是因为他的绘画才能,被破格录用为人民警察。 他曾经说过:“我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与‘拼’字紧紧系在一起的。”
步入画坛小有名气的盛洪义,没有止步不前,他心中有着人生追求和不灭的信念,他说:“在求艺的路上,我就像个永远吃不饱的汉字。”他拜访名家,博采众长,四处游学,兼收并蓄,进修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学习深造中国画、书法与篆刻。再看他的山水画,有了吐纳古今的恢弘,有了含蓄深沉的况味,有了求索与开创的革新,有一种军人雄健的风骨,就像橄榄般的回味无穷。
他不仅有着军人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也有着军人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和担当。到社会福利院为聋哑儿童献爱心、为受灾地区赈灾捐助、为希望工程和见义勇为的受伤英雄举办个人书画义卖。
如今,他退休了,即便脱下军装,穿上粗布衣,依然有着军人的气质与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