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苏北农村,风里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与新麦的清香,布谷鸟的啼鸣穿透晨雾,唤醒了沉睡的田野。老辈人常说“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正是这句代代相传的农谚,让沉寂了一冬的土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播种时节——水稻落谷。
深翻土地是落谷前的头道工序,在苏北农村,这叫“犁田”。父辈们常说:“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只见拖拉机拖着铧犁在田间穿梭,铁犁破开板结的土层,翻滚的泥浪如同黑色的绸缎层层铺开。翻耕后的土地还要经过反复耙耱,农谚道:“深耕细耙,旱涝不怕”,这是祖辈们在无数次耕作中总结出的智慧。
烈日下,黝黑的土地被晒得细碎,一脚踩上去松软绵密,像极了蓬松的蛋糕。此时抓起一把泥土,轻轻一捻便化作粉末,这样的土质透气性好,能让稻谷在萌发时畅快地“呼吸”,大大提高发芽率。 土地整好后,就要将大块的田分割成规整的“田字格”。这可不是简单的划分,老人们常念叨:“田开十字沟,排水不用愁。”横竖交错的田埂把稻田切割成棋盘般的格局,既方便了水的流通,又为农民们提供了行走的通道。这些纵横交错的沟渠,就像人体的血管,既能在干旱时输送“生命之水”,又能在暴雨时及时排涝。每道田埂都饱含着农民的心血,他们用铁锹一下下铲起泥土,再用脚踩实,确保田埂坚固不漏水。
落谷的日子,是乡村里的“大日子”。天刚蒙蒙亮,村民们便扛着装满稻种的麻袋来到田边。稻种早已在清水中浸泡了数日,吸足水分的谷粒变得饱满圆润,泛着青白色的光泽。“谷种要选好,丰收才有保”,选种时,人们会仔细剔除干瘪、虫蛀的谷粒,只留下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精华”。播种时,农民们弓着腰,左手托着盛满谷种的簸箕,右手快速抓起谷粒,手腕轻轻一抖,谷种便如雨点般均匀地洒向田间。他们步伐稳健,动作娴熟,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谷粒,宛如在大地上书写着丰收的密码。
落谷后,田间管理便是一场持久战。“三分种,七分管”,农民们深知这个道理。为了让谷种顺利发芽,他们会在田间筑起小水坝,保持土壤湿润,就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旦发现有积水,又要立刻开沟排水,生怕谷种“泡了汤”。此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警示便会在耳边响起,催促着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着谷种发芽,嫩绿的秧苗破土而出,田间逐渐被染成一片翠绿。这时候,除草、施肥、治虫等工作接踵而至。“稻田不除草,秋后瘪稻壳”,农民们弯着腰,在齐膝深的泥水中拔除杂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他们挑着有机肥,均匀地撒在秧苗根部,为秧苗提供充足的养分。面对虫害,老人们自有妙招,他们会在田间插上彩色的诱虫板,或是喷洒自制的草木灰水,既环保又有效。这些代代相传的“土办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看着田间忙碌的身影,我深深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他们像土地一样朴实,像黄牛一样勤劳,用双手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创造着奇迹。每一粒稻谷的背后,都是他们无数汗水的浇灌;每一次丰收的喜悦中,都饱含着他们对土地的深情与坚守。他们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从深翻土地到落谷播种,从精心管理到金秋收获,水稻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辛勤付出。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书写传奇,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了最生动的注解。这些勤劳的劳动者,是土地的主人,更是时代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发扬光大。
2025.5.1
作者简介:
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