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河边的乡愁、乡情
作者/王继红
我的家乡在陕西户县的渭水之滨。五岁之前我曾在哪里陪着袓母和祖父生活。那里有我童年的印记。
2020年底,忽闻老家整个村子将被国家征用。脑海里立刻涌出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包谷地,开满了五颜六色花朵的棉田。还有那盛满回忆的老宅,院子里那棵皂角树。
有七八年没回老家了,乍一听这一切将要交出去了,就像是要被割肉般的不舍。姐弟几人勿勿回乡与老宅作别。

(老宅的照片)
这是百多年前太祖父辈建的宅子,黄土泥砖墙,秦岭木柱横梁,顶上草垫灰瓦,加上青砖门廓,当年也是村里上好的建筑。然而百多年后。后辈们早已散落大江南北,移居海内外。老宅子空置几十年,终于走到了尽头,留下的,只有几片红叶,无尽乡思。

(祖母的织布机)
老宅里袓母的织布机。几十年了都没人碰过。儿时,记不清多少次,我看着祖母坐在这架织机上。机上绷着各色彩线,祖母抛一下梭子,踩一下机子就听到”框当”一声。随着声声“框当”,那美丽的彩条布;漂亮的格子布就从袓母手下渐渐流出。

(袓母的纺车)
祖母的纺车还搁置在阁楼上,见到它,耳边似乎响起嗡嗡的纺线声。
小时候的冬天,外边下着雪。屋里,袓母烧热了炕,暖暖的。炕中间放着家里那张红木的小炕桌。爷爷在炕桌前叼着烟袋锅跟我玩。有时候炕上还坐上来一两个爷爷的好友一起“谝闲传”(闲唠嗑)。而祖母在炕的另一头纺线线。
有多少个夜晚,我在袓母纺车的“嗡嗡”声中睡着,又在这“嗡嗡”声中醒来。油灯把祖母的身影映在土墙上,随着纺车有节奏的“嗡嗡”声一晃一晃。“婆,你咋不睡?”“俺娃菲(睡),婆不困”。
院子里的皂角树树冠浓密婆娑,差不多能罩住半个院子,每年都能下许多皂角。这皂角可以用来洗衣服。妇女们常把泡湿的衣服裹上皂角,然后用棒槌使劲砸,再用清水透一下,衣服就会洗得很干净。
夏天的傍晚,祖母常在院子的皂角树下舖一领席子,摆上那张红木小炕桌。然后是蒸馍、稀饭,辣子、醋一样样的端上来。吃过晚饭,爷爷在席子一头纳凉抽烟袋锅。袓母在另一头纺线线。我常常满院子追逐莹火虫,跑累了就躺在祖母身边数着天上的星星。
有年秋天,祖母装了一背篓皂角吩咐爷爷到外村卖。傍晚,爷爷背着满满的皂角又回来了。袓母问他怎么没卖?“你说的价人家都嫌贵”。
现在品味这句话,觉得爷爷这位旧时代过来的文人,虽然穿着农民的衣服,骨子里却是个地道的书生。
院子里的皂角树没了,显得空荡荡的。堂妹指着灶房一角已经开裂的案板笑着说:“这就是那棵皂角树”。

地被征了。往年翠绿的田园如今荒草萋萋。古老的渭河依旧在日夜流淌,而我们熟悉的的村庄,却将不复存在。这里将耸立起一座座新式现代化的建筑。望着即将消失的村庄心里不免惆怅。怀念当年连成片的土坯房。怀念那每个黎明的鸡鸣,每个傍晚的袅袅炊烟。过年热闹的“社火”,以及公社化时期村里的大喇叭。
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俱体地来到我们身边,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我们的家园不得不让路。我们失去的是原始的朴素的田园美,失去的是铭刻了多少代人在这里生活的印记。往后若想再见故乡的田园,唯有依稀梦中寻。

于变迁中守望乡情
——读《渭河边的乡愁、乡情》有感
《渭河边的乡愁、乡情》一文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了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眷恋与不舍。作者王继红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将记忆中陕西户县渭水之滨的故乡往事娓娓道来,勾起了读者心中那份潜藏的乡愁。
文章开篇点明家乡位置,儿时在祖父祖母身边的生活经历,为全文奠定了温馨而又惆怅的情感基调。当听闻村子将被征用,记忆中的田园风光、老宅和那棵承载诸多回忆的皂角树,瞬间涌上心头。这种情感的触动,让读者深切体会到故乡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老宅作为故乡的象征,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变迁。百多年前太祖父辈建成的宅子,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黄土泥砖墙、秦岭木柱横梁、草垫灰瓦和青砖门廓,这些建筑细节不仅展示了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也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如今,老宅即将消逝,仅留下几片红叶,无尽乡思。作者对老宅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祖母的织布机和纺车,是作者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织布机上彩线穿梭,“框当”声中美丽的布料缓缓流出;纺车的“嗡嗡”声,伴随着作者无数个冬夜的入眠与苏醒。这些场景描绘得生动而具体,让读者感受到了祖母的勤劳与慈爱,也体会到了传统农耕生活的质朴与温馨。作者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回忆,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领略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皂角树也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树冠浓密,每年都能落下许多皂角,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夏天傍晚,一家人在皂角树下吃饭、纳凉,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而爷爷卖皂角的情节,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一抹趣味和温情,让读者看到了爷爷作为旧时代文人的书生情怀。皂角树的消失,如同故乡的远去,让人感到无比的失落与惆怅。
随着土地被征,田园荒芜,村庄即将不复存在。作者望着即将消失的村庄,心中满是惆怅。那些曾经熟悉的土坯房、鸡鸣、炊烟、社火和大喇叭,都将成为历史的记忆。然而,作者也明白,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家园不得不让路。这种在时代变迁面前的无奈与释怀,让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引发了读者对于时代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那里有童年的欢笑、亲人的关爱和熟悉的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故乡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但那份对故乡的情感,那份乡愁、乡情,却永远不会消逝。它会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渭河边的乡愁、乡情》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对故乡、对传统文化的一曲深情赞歌。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回首过去,感受那份来自故乡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要珍惜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和乡村记忆,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总策划:张德红

出品人:李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