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年集
文/洪年松
我家住在渑池县北部深山区里,交通不便利。现在还好些,但在四十年前,要车没车,全凭步行。坡头乡后山有五个村,分别是土岭村,浪地村,窑地村,白羊山村,杨树洼村。村子小,住户零散,去乡街道都是走山路,非常不容易。特别是白羊山最远,在黄河岸边山上,离乡上有三十多里,就是窑地浪地稍近点,也有二十多里。他们去乡街道办点事或赶集,早上天不明开始走,晚上摸黑才能回到家。那时没车,路又远还得翻山越岭,穿过河沟,深山老林,实在是艰难。每到过年赶年集,备点年货,得肩扛背驮背回家。
我家离乡街道不远,只有十来里路。那年腊月二十八坡头乡大集,我跟上父亲上街办年货,走到下五里坡,后山人也来了,人真多,在小路上,众人象一条长绳,弯弯曲曲,没头没尾。我尾随众人来到街道,那真是人山人海,人挨人人挤人,比现在赶集还多得多。街道上卖啥的都有,有卖葱的卖蒜的,卖姜的卖栆的,有轱辘锅钉秤的,还有耍把戏卖大力丸的。大街上大声喧哗,人声鼎沸,非常热闹。父亲怕我走丢,紧紧拉着我的手。先去肉店买肉,那时猪肉七毛六一斤,父亲买了五斤,又买了点调料,红白糖,还有对联。我吵着要买鞭炮,父亲给我买两挂鞭,一包烟花。最后又买点菜和大米。东西不少,两大包背不动了。我看见有卖糖葫芦哩,可想吃,父亲给我买两串,又买些水果糖果,拿回家让妈妈和妹妹吃。买好东西,已是晌午多了,我俩饿的很,想去饭店,父亲又舍不得花钱,只好在路边买几个烧红薯吃,红薯烤的香喷喷的,一个三毛钱,父亲花了一块钱买三个外加一个小的。我俩吃好,背着年货回家。下午赶集的人,背的背,提的提,路上也是密密麻麻,各走各的,急匆匆,不停歇。
现在想起那时候赶年集的情景,觉得可有意思。虽然人都穷,没有钱,但是过年过节,人情味十足。不象现在,过年大街上没几个人,一天时间所有年货都能买齐。过年也不串门走亲戚,也不希望串门,串门都是攀比,比房子比车子,比给孩子红包多少哩,实在没意思。有钱的指高气扬,没钱的灰头丧脸,不如在家,吃好吃懒没人看见。说实话,现在人再穷,也比四十年前强太多,人要知足,不能忘本。
个人简介
洪年松,一九六五年生,河南渑池县人。爱好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渑池县作协会员,渑池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会员,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渑池分会常务理事。作品发表在《华夏思归客》《顶端新闻》《梦圆医巫闾》《枫叶诗刊》《中华楹联》等网络平台上。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