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子毕业照
师恩赋
——母校良师追忆
黄桂标
2025.5.1
西江之畔,北岭山下,今之肇庆学院,前身肇庆师专;母校者也,上世纪七十年代,省教育行政学院,由广州而迁新兴;改革开放,再易肇庆。历经风雨,半世纪而有五,桃李满园,英才辈出。传道授业解惑者,皆学富五车之人师,才高八斗之泰斗。岁月如矢,往事渐消,然诸师音容,铭刻吾心,敬之爱之!

校园新貌
忆甲申冬月,毕业25年,羊城聚首,师生同欢。是日也,艳阳初照,乍暖犹寒。谭宪昭教授,系主任之尊,杖藜偕众师,欣然赴会。阔别廿五载,思念如潮,情谊骤涌,问候声声,祝福连连。诸师竟能呼吾辈之名,令人感佩。
座谈之间,恳请谭公,再授古文之课。公年逾八旬,鹤发童颜,声若洪钟,风采依旧。展世界华人金奖,实至名归,荣耀彰显。忆往昔,公主笔中文教材,授课不带课本,唯书就之提纲。讲课之时,行云流水,引经据典,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其博闻强记,典籍页码,皆能详述。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标点正误,亦不放过。毕业之际,公因人而异,题名言以相勉。予所得之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墨韵柔润,永志于心。

甲申年冬毕业25年师生雅聚
大学之缘,大师难遇,吾辈幸逢良师:
钟业枢先生,诗书文俱佳,退休笔耕,诗扎付梓,皆为书法手迹,妙趣天成,惠赠诸生。先生师德儒雅,常邀弟子至家,谈天论道,乃至下厨共餐。
周一鸣师,语法之讲,平素讷言,登台则如江河流注,润泽心田。
黄之驹师,授课抑扬顿挫,滔滔不绝。“总分总”、“剥竹笋”、“开门见山”,诸写作之法,铭记至今,用之有得。
关文博师,擅讲爱情文学,及至妙处,闭目摇头,口若悬河,欲罢不能。
肖怀老师,讲文学评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黄锭成师,授逻辑之课,激情四溢,滴水不漏,逻辑力量,无可抗拒。
何克志师,现代文学之教,带来八面新风,其小说《梅花魂》,搬上荧幕,影响甚远。
张惠珍、杨曼芬诸师,青春靓丽,授课如莺啼燕语,如诗如画,遐想无穷。陈维清、陈大同、涂穗长、方楚云、刘钦伟、李甲之诸师,亦才高学广,风格各殊!

同窗旧地重游小聚
吾辈同窗,均龄廿八,历经磨砺,品学兼优。诸师云:执教多年,未遇此班之精英,文革积压之才俊也!彼时,师生关系融洽,“没大没小”。班主任陈维清,常临宿舍;谭宪昭主任,亦下访纳言;李牧军科长,时现于廊间。课后辅导,师生切磋,诸事默契,师道尊严,尽显其中。
母校师生情深,校领导亦形象伟岸。张爱民副校长,主管基建,迁校肇庆,功不可没,笑容可掬,平易近人,深受爱戴。
熊超然书记兼校长,出身书香名门,藏书盈室,学富五车。入校之初,于旧会堂,作时事报告,不执讲稿,数据精准,案例精彩,如钳引众。建校之始,与工同食宿劳作,其品质高贵,使干群师生之情,血浓于水。
本人校庆日回校留影
母校半百而有余,吾辈亦逾耳顺之年。校貌今非昔比,然则,往昔为今日之基,今日为明日之始。不忘师恩,珍惜当下,方能拓展未来。谨赋此篇,以颂诸师之德,育桃李之功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