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志和《渔歌》中的“西塞山”在哪里?
渔 歌
[唐]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网友露洗遥峰月未沉问:钟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想向您请教一桩聚讼颇多的学术公案:张志和《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西塞山”究系湖北黄石、浙江湖州抑或宜作宽泛意义理解?有论者认为:通过梳理,黄石西塞山也是名胜之地,白鹭飞、绿蓑衣的意象在张志和前已经存在于西塞山的诗歌中。您是否赞同?谢谢!
钟振振答:在讨论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就“张志和《渔歌子》”与“西塞山前白鹭飞”云云,说一说我的三点看法。
其一,“张志和《渔歌子》”应是“张志和《渔歌》”。它首见于唐·李德裕《李文饶别集》(四部丛刊景明本)卷七《玄真子渔歌记》一文后的附录,曰:《渔歌》如左。烟波钓徒玄真子张志和。
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作“张志和《渔歌子》”,晚出,似不足据。
其二,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后附张志和《渔歌》作“西塞山边白鹭飞”。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录文本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晚出,似当以李德裕所录文本为正。
其三,张志和《渔歌》是诗而不是词。我在《答疑》第359期至第368期中有详细的考证,如有兴趣,可以检读,此不赘述。
下面回到正题。我倾向于张志和《渔歌》中的“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而非今浙江湖州。
为什么?因为张志和是唐代人。我们对其作品中所涉及的地名进行考证,必须以先唐及唐代的文献为准。特别应以唐代的文献为准,这叫做“以唐证唐”,是最科学的考据方法。下文,我们来一一举证。
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五《江水》三曰:江水又东迳西陵县故城南。江水东历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也。县北则三洲也。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黄公九矶,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
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三《黄州·黄冈县》曰:本汉西陵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二里。
“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在长江北岸,其南岸即今湖北黄石。
《水经注》里,只有这一处“西塞山”,在今黄石。今浙江湖州西塞山,《水经注》并未提及。
〇南朝宋·刘诞《襄阳乐》九曲其三曰: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
按,“襄阳”,即今湖北襄阳。“江陵”,即今湖北荆州。此“西塞”既与“江陵”对举,当指同在今湖北境内的黄石西塞山。
〇南朝梁·江淹有《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
〇何逊有《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曰:露清晓风冷,天曙江晃爽。
按,此二诗中的“西塞”,虽语焉不详,但都提到了“江”。而在古代文献里,不言具体江名的“江”,一般是指长江。因此,它们有可能指黄石境内、长江南岸的西塞山;而不可能指湖州西塞山,因为它并不濒临长江。
〇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三《鄂州·武昌县》曰: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
按,“武昌县”,即今武汉市江夏区。今黄石在其东,故此“西塞山”应当就在黄石。《元和郡县志》里,也只有这一处“西塞山”。至于湖州西塞山,《元和郡县志》亦未提及。
〇符载《土洑镇保宁记》曰:夏口至西南四百里,其山曰西塞,其镇曰土洑。山镇相距可百馀丈,崖岸中断,呀然摩霄,大江浩浩,横注其下。其馀控荆衡,走扬越,气雄势杰,网连水汇者,盖数千里。此天用设险于吴楚也。
按,“夏口”,即今武汉市汉阳区。今黄石在其东,两地相距二百多里。《记》曰“夏口至西南四百里,其山曰西塞”,实误。然而,今黄石与汉阳同在湖北,相去不太远,却是事实。故此“西塞山”也应在黄石。
(未完待续)